"典赞·2018科普中国"颁奖盛典举行

“月背”之上——嫦娥四号研制团队揭秘"奔月"细节

申佳平

2019年01月16日15:31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人民网北京1月16日电 (申佳平)今日,由中国科协、人民日报社主办,人民网承办的“典赞·2018科普中国”揭晓盛典在人民日报社举行。盛典揭晓了2018年五大科普榜单,其中“‘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背探测”入选2018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开启了月球探测新旅程。

在盛典现场,嫦娥四号探测器执行总监张熇、中继星副总设计师熊亮以及着陆器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关轶峰分享了嫦娥四号的“登月故事”。

嫦娥四号探测器执行总监张熇(右)、中继星副总设计师熊亮(中)以及着陆器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关轶峰(左)

张熇通过图片展示讲述了嫦娥四号探测器以及 “鹊桥”号中继星从发射到着陆的全过程,她透露,“目前嫦娥四号两器一星已经全面进入了月面的科学探测阶段,玉兔二号现在已经行走了40多米,后续还会不断地在月面上行走,开展各类的科学探测活动。”

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到“月背”后,要靠“鹊桥”中继星实现与地球的“对话”,熊亮提到,“鹊桥”中继星在设计之初,就根据任务特点和轨道特性进行了融合性的设计,实现了准确的指向、长距离的飞行、轨道控制,同时稳定的进行地月信息传输。

关轶峰在分享中表示,为了实现着陆器安全着陆在月球平坦的区域上,研制团队从感知测量、计算分析、设备稳定到制动执行形成了一个闭环,可以说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嫦娥四号上的完美实现。

分享最后,他们用嫦娥卫星首任总设计师叶佩建院士在1月10号玉兔二号走到预定点之后的一首诗作为结束:“嫦四软落到月球,玉兔巡视稳步走;鹊桥架起地月路,科学载荷显身手;人类首探月背后,技术科学双丰富;宇宙探索路漫漫,薪火相传永不休。”

(责编:申佳平、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