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种基因的太空之旅:看它们如何接受空间环境的“考验”

2017年06月22日13:07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据《郑州日报》报道,由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团队研制的“空间环境下在PCR反应中DNA错配规律研究的科学载荷”于美国时间2017年6月3日下午搭载“龙”货运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这是中国首次登入国际空间站的空间科学项目,也同时实现了中美空间科学合作“零”的突破。那么,为什么要研制“空间环境下在PCR反应中DNA错配规律研究的科学载荷”?这个项目是要研究哪些问题?为了研究这个项目,科学家们都做了些什么?

6月3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利用“猎鹰9”火箭发射“龙”货运飞船。

关于这个研究课题的产生,邓玉林在接受中国发展网采访时表示,空间飞行过程中航天员将面临多种健康威胁,其中空间辐射和微重力是导致航天员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因素。早在“神舟八号”载荷实验的研究中,团队就发现了一些在空间环境中DNA变异的新现象,从而推断在空间环境中出现的基因突变可能与生物分子进化有着重要联系。

这个项目是要研究什么呢?据《人民日报》报道,此次载荷是采用微型微流控PCR仪,对抗体DNA片段进行在轨飞行状态下的基因扩增,来模拟人类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在空间飞行结束后将分析基因突变的规律,进而探讨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下的基因诱变机理。

本次搭载共有12块芯片,分别被装在两个盒子中,对20种基因在空间环境下进行突变规律的研究。我国科研人员在芯片设计上进行了突破和改进,邓玉林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完成一个生物学实验需要很多仪器,一台一台搬上天是不可能的。为了满足太空实验的要求,我们的设计把实验室嵌进芯片,用‘微流控芯片技术’造‘芯片实验室’,再把芯片装进盒子。”

用芯片将实验室“变小装进盒子”——科研团队成员王睿在接受环球网采访时表示:“能在体积如此严苛的载荷条件下实现20种基因的突变规律研究,这一技术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李玲)

本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304)医院八一大楼门诊部主任彭国球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编:高黎明、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