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号”来给你科普,大洋钻探到底是什么?

2017年06月12日08:01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68航次的钻探工作已经结束,“决心号”正是执行此次任务的大洋钻探船,而它在南海进行钻探的过程中却还“玩”了一把直播,让大洋钻探“走”进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学校课堂。活动中,中外科学家向学生们介绍了海洋地质学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们也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到船上的科学家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据新华网报道,“决心号”通过“远程授课”的方式,将海洋科学带到孩子们眼前,以真实的情景再现,激发孩子们的科学热情。那么,“决心号”进行的大洋钻探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在“决心号”上又在做什么?

3月14日,“决心”号轮机部大管轮伊恩·巴姆斯(左一)向科学家介绍船舶的动力情况。(张建松/新华社

什么是大洋钻探?

据《安徽日报》报道,综合大洋钻探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各国科学家通过各自提出的建议书来进行国际竞争,争取钻探航次。该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研究海底岩石和沉淀物所包含的大量地质和环境信息,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变化趋势。

1998年,我国正式加入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提交的《东亚季风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建议书,很快争取到第一个南海钻探航次,即IODP184航次。1999年春,“决心号”大洋钻探船首次驶入南海,实现了我国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

科学家们在“决心号”上干什么?

钻探,就是在大洋底部打出一个点,科学家们则根据各种已知的地球物理参数,将“点”推到“线”再推到“面”,了解一个区域的地质演化过程。“决心号”上的科学家们就是在做钻探相关的工作。

据《科技日报》报道,沉积组科学家、同济大学地球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钟广法做的是岩芯描述,他的工作就是“看”,边观察岩芯边将岩芯的颜色、结构、沉积构造等数据记录下来,用来研究岩芯的历史脉落。

和钟广法一样,古生物组科学家、同济大学地球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刘传联的主要工作也是“看”。但是他“看”的是岩芯里的钙质超微化石,它们只有几微米,所以需要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果找到标志性化石,就能确定岩芯的年代。

地球物理组邱宁则是盯着电脑,大脑高速运转,根据各种已知的地球物理参数来了解一个区域的地质演化过程。其实就是给地球“做CT”,看到地表之下的东西,推测地表之下的环境。(张茜)

本文由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员罗会仟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编:高黎明、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