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会上,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透露,未来十年,将把创新工程作为国家地震科技重点行动计划,实施“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四大计划,并将向社会完全开放地震科学数据,以推动全方位的科技创新。
郑国光表示,争取到2020年建成开放合作、充满活力的国家地震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具有我国地域特色的若干地震科技优势领域;到2025年,这些计划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郑国光提到的这四大计划将是未来地震科技发展的“重头戏”。其中“透明地壳”计划是以“地下清楚”为目标,全面开展地下结构和构造的探查,发展新一代观测技术,开展地壳深部探测,使“看不见”的地壳逐渐变得“透明”起来。而“解剖地震”计划,则是以探索地震孕育机理为目标解剖典型震例,将对包括汶川、唐山、海城、玉树等典型大地震,以外科手术式的精准度详细解剖,利用大数据、超算等新技术进行数值模拟,逐步认识大地震孕育发生规律。
近年来,我国地震科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地震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和大陆地震活动地块理论,开展地震预测实践,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发展绿色人工震源探测技术,探索地下结构微小变化,在国际上首次突破内河流域主动源激发和数据接收技术。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被国际科学界予以高度评价。
郑国光同时强调了我国地震科技创新工作的不足。他说,从创新能力看,在基础研究领域模仿跟踪多、前沿原创少,经验总结多、理论模型少。
从支撑发展看,在应用研究领域许多核心关键技术尚未突破,技术装备产业化水平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等都是地震科技创新面临的突出问题。(记者 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