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24日电(赵竹青)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了解到,昨天下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合作协议在京签署。该协议旨在进一步加强中科院和基金委的合作,共同支持全国范围的科研队伍,充分利用中科院空间先导专项支持的首批4颗空间科学卫星平台,即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开展前沿领域和综合交叉领域研究,以最大程度发挥空间科学卫星的效能,促进原始创新成果的产出。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分别代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签署了合作协议。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说,基金委是中国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的主要资助渠道之一,中科院非常重视和基金委的合作,双方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推动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合作硕果累累,尤其是已运行多年的“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和“天文联合基金”,是双方合作的成功范例。空间科学卫星联合基金的设立非常及时,是中科院和基金委加强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拓展了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成为双方合作的新的里程碑。
他希望,希望空间科学卫星联合基金科学地、高标准地选题,支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的高水平研究,着力加强学科交叉与联合攻关,加强开放共享,吸引和培养人才队伍,促进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产出,为探索宇宙、认识自然等前沿交叉研究开辟新的天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表示,中科院一直是承担科学基金项目的一支主力军,与基金委有着全面和深度的合作。双方设立的两个联合基金执行以来,提高了中科院所属观测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推动了国内科研人员利用中科院承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研究平台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多学科和综合交叉领域研究,在物理、天文、材料、生物和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促进了重大成果的产出。
杨卫指出,继“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和“天文联合基金”之后,双方基于中科院所属的空间观测和实验设备再次签署联合协议。希望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吸引和汇聚全国相关领域优秀科研人才,利用中科院的四颗空间科学卫星开展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推动我国在相关领域取得更多更好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加快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步伐。
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首批将投入经费1.6亿元,由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各出资二分之一,执行期为2017年~2020年。该联合基金将面向全国,主要依托来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支持的首批四颗空间科学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开展暗物质粒子探测、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星地量子通信实验、黑洞和中子星等致密天体观测等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该联合基金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模式运行,中科院和基金委共同成立由双方主要领导参加的管委会,负责联合基金的统筹实施。项目的经费使用与管理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附:四颗空间科学卫星简介
1、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于2015年12月1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是我国首颗天文卫星。该卫星对于伽马射线和电子宇宙射线的测量具有很高的能量分辨本领,并且具备TeV及以上能区的探测能力,适合寻找一些精细的能谱结构;其较大的有效探测面积也有助于宇宙线物理和伽马射线天文研究。
2、实践十号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4月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卫星可以进行多项物质运动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及技术实验研究,揭示在地面上因重力存在而被掩盖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以及认识在地面上无法模拟的空间复杂辐射环境对生物体的作用机理。
3、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是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该卫星突破了包括高精度自动指向、跟踪和瞄准,空间单光子探测,以及高亮度空间量子纠缠光源等多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可用以进行空间尺度量子科学实验的相关研究。
4、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将于近期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HXMT将会进行银河系X射线扫描观测,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性地获得银河系内高能天体活动的动态图景,发现大量新的天体和天体活动新现象;HXMT具有独特的观测X射线双星多波段X射线快速光变的能力,预期可以在黑洞和中子星双星的研究中获得大面积新成果;HXMT将在硬X射线和软伽玛射线能段监测伽玛射线暴,其接收面积十倍于目前国际上最好的设备,从而大幅提高在该能区探测伽马射线暴、搜索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的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