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9日、30日,连续两天“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带着科学家攀登南海中部的珍贝海山,攀爬高度接近1500米。那么,“蛟龙”号为何要下深海、探高山?“蛟龙”号在深海爬坡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它在登山时又有何“绝招”?最后取得了哪些收获?
201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所展出的“蛟龙号”潜水器1:1模型。
(钟哲/人民网)
“蛟龙”号为何要下深海、探高山?
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石学法在接受《北京晚报》采访时介绍,珍贝海山是南海中部海山链上的一座典型海山,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群落。此次,通过“蛟龙”号来下深海、探高山,可以近距离观察珍贝海山并进行采样,对于深入研究新生代南海海山链的成因、南海的构造演化以及南海的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蛟龙”号在深海爬坡时会有哪些困难?
据《北京晚报》报道,由于是在深海爬坡,所以要格外注意海流。在爬坡过程中,有的地方海流很大,如果不随时调整方向,潜水器就会被海流吹偏。此外,操作潜水器深海爬山的人员不仅要观察海里的地形、地貌,还要注意离底高度、成像声呐、潜水器速度、航行方向等各种数据。这就需要操作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不仅有前后、左右的操作,还有上浮下潜的操作,难度较大。
“蛟龙”号登山的“绝招”有哪些?
“蛟龙”号主要有定点取样、精细作业两个“绝招”。据新华网报道,以前想要在南海海山对岩石进行取样,大多都会用拖网的方法,但拖网存在站位信息不准的情况,往往令人空手而归,直接限制了科研人员对海山成因的深入研究。而“蛟龙”号能比较系统地观察和取到新鲜的岩石样品,且“蛟龙”号作为深海载人潜水器,行动敏捷,离海山距离很近,可以在海中进行悬停、搭靠,为科学家定点观察、有选择地精细作业提供条件,使研究重点更突出、样品种类更丰富、工作效率更高。
“蛟龙”号登山有何收获?
“蛟龙”号此次登山可谓收获多多,这些样品对于研究新生代南海海山的形成和演化,以及珍贝海山上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
据新华社报道,此次“蛟龙”号拍摄到了大量的视频、图片,科学家亲自下水,第一潜次采集到了新鲜的玄武岩样品、生物样品、近底海水和沉积物样品;第二潜次采集到了玄武岩样品6块、半固结有孔虫砂1块、生物样品若干(竹柳珊瑚1株、丑柳珊瑚1株、海胆2只、蛇尾3只、海绵1个)、短柱状沉积物插管1管、近底海水8升。(张茜)
本文由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员罗会仟进行科学性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