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我国实践十三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是我国发射的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对于促进我国通信卫星技术及产业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这样的一颗卫星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和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
高铁上列车上的3G网络信号仍有待改善。(图片来源: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大容量”的实践十三号卫星
据《山西晚报》报道,通信容量是衡量信息传送能力的一个概念,通信卫星的通信容量越大,信息传送能力就越强。过去国内一个卫星大约有2Gbps的通量,主要服务于广播、银行、石油系统等,而实践十三号卫星首次采用Ka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总容量达20Gbps。实践十三号卫星运控和试验应用系统总师唐左向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表示,实践十三号卫星的通信总容量超过了之前我国研制的所有通信卫星的通量总和,使卫星的传送能力有了数量级的提升。并且,鉴于频率更高的Ka频段通信载荷的使用,用户终端天线的尺寸有效缩小,非常便于携带。
与以往卫星使用的化学燃料推进剂不同,《光明日报》介绍,实践十三号卫星使用的是“电推进”技术。电推进比冲是常规化学推进剂的十倍以上,它能延长卫星寿命,大大减轻发射重量,使卫星承载更多负荷,提升卫星的性能。
实现无缝“动中通”
基于实践十三号卫星的以上特点,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实践十三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刘方在接受《山西晚报》采访时表示,实践十三号的一项重要业务是提供高速“动中通”服务。“动中通”是对移动载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卫星通信保障,如汽车、轮船、飞机等。目前乘客上网体验不佳,原因是地面网络无法实现全覆盖。实践十三号的投入运行可以让空中上网、列车宽带、海上互联不再“断断续续”。
户外安全有“黑科技”护航
据《光明日报》报道,实践十三号还可以发挥“应急通信”关键作用。当参与户外活动的“驴友”遇险时,或发生地震、水灾、海啸等突发事件时,受灾人群往往不能及时与外界联系,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实践十三号卫星由于采用了频率更高的Ka频段通信载荷,有效缩小了用户终端天线尺寸,非常便于携带。”唐左向介绍,游客或受灾民众配备了这种用户终端后,可以随时与卫星建立语音、数据和视频的传输,把途中或灾区的情况第一时间传递出去,将损失降至最小。
此外,基于实践十三号卫星容量大、可传送高清视频等特点,它还可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和电信通信领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实践十三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周志成在接受中国新闻网的采访时介绍,广播电视转播商能为观众提供数量更多、画面更清晰的节目信号,电信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与地面4G相近的卫星宽带上网服务。(张茜)
本文由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刘乃金副主任进行科学性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