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向阳红09”船5月11日电 多金属结核是深海蕴藏的一种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它会带来哪些环境影响?连日来,中国大洋38航次科考队员在南海进行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区的选址与环境背景调查。
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月10日完成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最后一次下潜,常规调查11日也随着长期锚定观测系统的布放而正式结束。科考队员利用“蛟龙”号及常规调查方法,采集从海表到海底不同水深的水体、悬浮颗粒物、沉积物、生物等样品,观察和了解采矿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影响。
——15层海水样品调查海洋化学环境现状。科考队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冉莉华说,本航段布放了4次温盐深仪(CTD)采水器,从海表到离海底100米左右的近海底,共采集了14-15层水体样品,同时获得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深度等相关数据。通过现场分析及保存样品带回岸上实验室检测,结合此前做过的调查,评估海洋化学环境现状。
——长期锚定观测系统观测海洋水文和化学参数。科考队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成浩说,本系统观测一年的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的变化,同时观测表层海流和底层海流情况,并通过沉积物捕获器收集海洋沉降颗粒物样品。包括11日布放的一套锚系在内,本航段在南海北部和东北部共布放了两套。
——大体积原位采水过滤器了解悬浮颗粒物浓度。冉莉华说,本航段完成了一次大体积原位采水过滤器作业,在深海原位过滤了200-300升水体,回收过滤后的滤膜,冷冻保存,带回岸上实验室进行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和成分测定。
——进行多管和箱式沉积物取样。科考队员、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工程师景春雷说,本航段进行了2次多管沉积物和近底海水取样、2次箱式沉积物取样,获得了大量海底沉积物和近底层海水样品,为沉积地质学、微生物学和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宝贵样品。
——深海生物诱捕器(Lander)、浮游生物垂直拖网和分层拖网调查深海生物分布情况。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孙栋博士说,本航段共完成两次深海诱捕器收放作业,7次浮游生物垂直和分层拖网作业,获取了大量深海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样品,为了解此区域这两大类深海生物的分布、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特征奠定了基础。
——“蛟龙”号海底精确采水、沉积物和生物取样。潜航员唐嘉陵说,“蛟龙”号搭载了高保真采水器、pushcore(插管)等工具,拥有灵活的机械手臂,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近底水样、矿物和生物采样。同时,完成了一些环境参数测量和土木力学原位测试,并搭载科学家近底观察,拍摄大量海底珍贵视频资料,增加了对深海环境的直观感受。
本航段首席科学家杨耀民表示,通过不同工具采样,获得了一些较为全面的采矿试验预选区环境背景数据资料,将通过与试验期间及试验后海洋环境对比,评价深海采矿可能对深海环境产生的影响。本航段工作对了解未来多金属结核采矿可能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记者 刘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