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话劳动:为什么总有“刁民”看不起我的工作

2017年05月01日06:48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希望自己可以“一朝飞上枝头做凤凰”,与此相对的,一些原本拥有似锦前程却“自降身价”,甘心从事底层劳动的年轻人们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异类”。从“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当屠夫”事件引发坊间热议,到“重庆女大学生当洗脚妹”的故事令网友扼腕叹息,诸如此类的舆论走向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当今社会中,在许多人的观念里,职业也分三六九等,有些劳动并不“光荣”。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生赵艳丽是为数不多的女猪肉佬,大汗淋漓的她正在紧张地比赛。(励漪/《人民日报》)

被鄙视者:为什么“看不起”我的工作?

据《人民日报》的《比辱骂更伤人的是什么》一文中的解释,这种按照职业把人分成高低贵贱不同档次的心理被称为职业“鄙视链”心理,这种心理往往认为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业就是高等职业,反之则是低等职业。

尽管现代社会价值观一直主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无贵贱之分”,但据环球网的《李长安:弱化职业“鄙视链”心理》一文分析, 职业“鄙视链”的存在具有客观的社会经济基础。作者指出,职业“鄙视链”这种认知的存在,主要是社会阶层差距不断拉大的社会心理反映。《中国教育报》的《解决职业歧视要从教育抓起》一文也指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收入多少越来越成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决定因素,于是,高收入群体自然容易对低收入者产生优越感,而低收入者也默认了自己的地位,整个社会对职业的看法也就有了高低不平。”

其次,《中国教育报》还介绍道,传统文化中等级区分的思想也是如今职业“歧视链”心理“横行”的恶因之一。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时期,我国就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区分,到了以商品经济为主的今天,尽管“商”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推到了前列,但“农”和“工”也由于“文化要求低”、“没‘钱’途”等因素而沦为了鄙视链的底端职业。

存在≠合理,既是社会顽疾就需妥善治理

环球网报道称,社会若想获得更为强劲的和持续的发展动力,就必须有意识地弱化这种职业“鄙视链”心理。那么怎样才可以削弱这种心理呢?

首先,《中国教育报》建议道:“媒体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的宣传引领作用,在进行报道时要避免隐性歧视,要站在正确的立场上适时设定公共议题并引导舆论,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加强整个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

其次,学校里的职业平等教育应当进行得更深入些,使学生们在人生初期就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这可以有效地防止他们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不加思考地加入“职业歧视”的阵营中。

一个时代越是文明,就越不讲究职业的高低贵贱,只要他的工作对社会、他人和自己有利,就理应值得大家尊重。《中国教育报》指出,职业“歧视链”心理既深植于传统,又来源于现实的物质主义观念,可谓是社会顽疾。但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的积极引导,相信人们对于不同职业的尊重和包容程度也会越来越高。(李玲)

本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304)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资深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彭国球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编:郗若楠、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