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与科技期刊论坛暨“刊媒惠”年度大会在京举行

2017年01月13日17:43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人民网北京1月13日电 昨天,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和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共同主办的科学传播与科技期刊论坛暨“刊媒惠”年度大会在北京举行。

科学传播与科技期刊论坛

周忠和在现场讨论中发言(赵鹏 摄)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席鹏,中科院天文台研究员、卡尔·萨根奖得主郑永春,中科院自动化所《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IJAC)》编辑部主任陈培颖,《知识分子》编辑部主任李晓明等专家学者和众多科技论文作者、媒体代表、科技爱好者参加了科学传播与科技期刊论坛,深入探讨了科学普及的内容创作、科学家参与科学普及的渠道以及期刊在科学普及中的作用等话题。

席鹏发表演讲(赵鹏 摄)

就“学者和媒体如何互动”的问题,席鹏表示,学者在发表科学论文之后应积极联系宣传部门撰写宣传稿件;媒体人在从学者的科学论文中找到新闻点以后,应进一步采访作者,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并保持对科研工作的高度关注,综合运用中文、外文等方式报道国内、国际的最新动态。

“刊媒惠”年度大会

之后,在“刊媒惠”年度大会上,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分别结合各自近期发表的科研作品,就物理、环境、航天及人工智能等问题发表演讲,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实时互动。

邓志东发表演讲(赵鹏 摄)

中科院物理所综合处处长、副研究员魏红祥就“拓扑相和拓扑相变为何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话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探讨,为大家普及了拓扑相和拓扑相变是什么,对科技、生活有什么影响等知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吉东生为大家解析了PM2.5中碳组分的特征及其来源等知识;中国航天五院502所研究员林星荣以“太空第一杯茶背后的航天新科技”为由头,向大家介绍了板式表面张力贮箱内新型蓄液器的性能及其在航天领域的的竞争力、应用前景和预期效益等知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志东则给大家介绍了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强化学习、计算神经科学、无人驾驶汽车、先进机器人等前沿信息。

活动现场(赵鹏 摄)

“刊媒惠”活动旨在将科研论文成果以科学普及的形式推介给媒体和公众,并以此打通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之间的各环节,进而推动二者的共同发展。自2016年6月启动至今,“刊媒惠”活动推介的科研论文成果涉及气象、医药、食品安全、航天、测绘、环境保护、疾病防控、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并通过现场活动和网络直播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看似晦涩、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知识和科研进展。(实习生赵鹏)

(责编:赵鹏(实习生)、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