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在典赞·2016科普中国活动现场公布(北京科技报供图) |
人民网北京12月30日电 今日,典赞·2016科普中国现场活动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一号演播厅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主办,北京市科协承办,人民网、北京科技报社、科学普及出版社、新华网、光明网、腾讯网、百度和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协办。活动现场公布了2016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以下内容按事件发生的时间排序。
人类两次探测到引力波,爱因斯坦预言被证实
2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及LIGO科学合作组织宣布他们成功探测到了引力波,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成为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可能存在,这一预言由此得到了证实。
“阿尔法狗”横扫李世石,人工智能话题迅速升温
3月9日,谷歌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围棋软件AlphaGO四比一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人狗”大战引发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持续关注。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 纳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奋斗目标,这标志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处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也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工作之一。
研究资料表明,西方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三十多个发达国家中,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都在10%以上。为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作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
科技界“三会聚首”,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5月30日开始,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三会聚首”,会议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超百位诺奖得主联署公开信,呼吁停止反对转基因技术
6月29日,超过百名诺贝尔奖得主签名,向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发出倡议,力挺转基因作物。百名诺贝尔奖得主的行为为转基因科普再次掀起了一波高潮。
世界首个量子卫星发射,首席专家带头解读民用前途
8月16日凌晨,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为首的专家团队详细解读了量子密码与百姓生活的关系。
“天宫二号”发射成功,太空科普激发青少年科学梦想
9月15日,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并于10月19日与神舟十一号飞船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天宫二号工作、生活了30天后成功返回,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航天员在太空进行了一系列空间试验,还给全国青少年朋友录制了一堂“太空科普课”。生动的实验内容和通俗易懂的讲解让观众感受到了航天科学的魅力,激发了青少年朋友对科学的热情。
中国FAST睁开“天眼”,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
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历时22年后落成,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建成后激起了公众的好奇心,我们真的能听到来自外星文明的声音吗?
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气象部门多渠道发出科学声音
10月30日,国家气候中心综合评估认为,2016年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次厄尔尼诺现象给全球气候带来明显影响,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影响,特别是引起了今年夏季长江流域大范围的严重洪涝,今年冬天也可能因厄尔尼诺影响而变得格外寒冷。国家气候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4家单位对这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密切跟踪监测,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发出科学权威声音,为社会公众解疑释惑。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
11月3日,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这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也标志着我国迈出了由航天大国转为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虽然最终结果圆满,但这次“长征五号”首飞的过程却经历了多次波折,甚至一度面临取消发射的风险,令公众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