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喀斯特地貌,很多人都会想到“瑰丽奇特”“千姿百态”“怪石嶙峋”等词,但究竟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2016年10月18日拍摄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的银子岩溶洞。(朱平/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据光明网报道,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指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后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除溶蚀作用外,还有流水的冲蚀、潜蚀、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天坑以及溶洞内部的石柱、石笋、钟乳石等景观。据中国甘肃网报道,喀斯特地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桂林山水属于峰林喀斯特、桂林七星岩属于落水洞喀斯特、四川黄龙属于钙华喀斯特、云南石林属于溶沟喀斯特等。据大众网报道,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都分布在南方,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地区的碳酸盐出露地区,其中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占的面积最大,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根本原因在于岩石的可溶性,这种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据中国甘肃网报道,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的石灰质含量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因此其被溶解分割后的形状也不同,于是便形成了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此外,气候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如我国西南部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因此岩溶作用才能延续进行。(杨正)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刘嘉麒进行科学性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