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30日电(记者贺迎春)“人工智能在图像和语言的处理方式上已经取得了突破,并获得了显著成果,更深层次的自然语言处理和理解将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突破口。”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李生在昨日举行的首届语言与智能技术高峰论坛上表示。
8月28日,首届语言与智能技术高峰论坛(Language &Intelligence Summit)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主办。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学术界、产业界从事语言与智能相关研究的500余人参加,共同探讨语言与智能领域的新发展和新技术。本届论坛的主题为“语言与智能的未来”。
本次论坛邀请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专家怀进鹏教授,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博士等8位分别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资深专家进行主旨报告。
出席论坛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专家怀进鹏表示,这些年,无人机、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新材料,尤其在对语言、语音的理解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步。其中,有三个因素推动着技术的形成和进一步的应用发展。一是数据本身是智能产生的原材料,大数据的发展和数据资源的快速积累,给人工智能创造了很多发展的前提。二是深度的学习为信息技术的处理和信息应用带来更多的机会。三是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革新了数据处理技术,以手机为例,三年前的手机,其数据处理水平已相当于40年前的一台计算机。
怀进鹏表示,在技术发展当中,人工智能的计算依然面临基本的瓶颈问题,虽然计算能力很强,有千万亿,但现在,数据处理的结构引发了很多新的思考,包括学习效率等等,这些都是新产生的问题。他认为,人工智能需要大家准确把握技术发展的窗口期,特别是如何寻找产业的痛点,以及如何把握好市场与政府推动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