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称,考古学家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中,发现了两具已经冻结上万年的洞穴狮子。什么是洞穴狮子?这个物种和现代狮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总能在西伯利亚发现保存完好的古老动物遗体?这些来自远古的发现又能给现代科学研究带来怎样的帮助呢?
西伯利亚,因为天寒地冻,被称为“自然的大冰箱”,很多古代生物在那里被冰冻到现在,洞穴狮子就是生存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洞穴狮子生活在更新世中晚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寒冷地带,因为居住在洞穴内,所以被取名为洞穴狮子。洞穴狮子能够居住在寒冷的西伯利亚,是因为它与现在的狮子相比,体型更庞大,从单位体积来说,个体越大,单位面积散热越小,越容易保温。
狮子在距今250万年以前的那段时期里,是最繁盛并且分布最广的物种,几乎整个地球都有它的踪迹。而现在,狮子数量很少的原因之一是气候变化,整个第四纪冰川实际上是分成几个阶段的,两个冰川的时期中间会有一个间冰期,温度会上升,所以在整个时期的温度变化呈波浪式。气候温度的剧烈变化导致整个地质环境的变化,使很多物种灭绝,狮子的分布版图也缩小了很多,现在大部分狮子生活在非洲。
不确定的生存环境也是动物物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冰河时期到来的时候,冰盖从北极向低纬度扩散,在扩散过程中,很多动物不适应冰河环境,包括寒冷的天气、缺少食物,并因此灭绝,这与动物自身的因素也有关系,比如猛犸象体积庞大,对食物的需求比小体积的动物更多,小动物活下来的几率自然就更大一些。
另一个原因是人类的出现。那时正好是人类的狩猎时期,大量的狩猎也可能导致这些大型动物灭绝或是数量减少。
冻结的洞穴狮子对现代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冰冻的动物有比较完全的组织,与化石相比,能传递更多信息,这对我们了解古代生物起源,以及这些物种的基本生存情况、环境、气候、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黄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