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这一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被提出以来,发展颇为迅速。其实早在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的科幻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在其《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剧本中就第一次使用了“机器人”这个词,书中的机器人在获得了人工智能后屠杀了几乎所有人类。
(杨默涵/绘图)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和担忧在后世延续了下来,比如《2001太空漫游》中飞船的中央电脑,以及《我,机器人》里的反叛机器人。
《终结者》也继承了这种担忧和恐惧,其中的超级人工智能“天网”是一个巨大的操作系统,没有身体,或者说到处都是它的身体。其实“人工智能”只要有智能的“大脑”,就算只是个计算机程序,也是人工智能。
好在这只是人工智能众多幻想中的一面,我们还能看到《机器人总动员》里温情可爱的瓦力和伊娃、《星际穿越》里形状简单又蠢萌可爱的“tars”、可以做你“云女友”的“Her”。
(杨默涵/绘图)
还有一个陪伴大家很久的人工智能形象——哆啦A梦,堪称是比大白更早的万能暖男。
(杨默涵/绘图)
现实中,科学家们不断推动人工智能向前发展。因为人工智能的目的是模拟人类思维,计算机便是可行的工具,所以人工智能一直伴随着计算机的进步而发展。
(杨默涵/绘图)
人工智能的“思维”就是算法,用于指导计算机运作,所以科学家研究如何用新的算法来提高人工智能的“思维能力”。
(杨默涵/绘图)
从当年“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冠军,到如今“AlphaGo”打败李世石,都是算法的胜利。
它们只是一个计算机程序,其中“AlphaGO”更厉害,它的主要原理是“深度学习”,即通过思维,也就是算法,对浩如烟海的数据进行深度学习。
(杨默涵/绘图)
让人惊讶的不是“AlphaGo”的学习量,而是学习速度。2015年10月,“AlphaGo”刚刚战胜欧洲围棋冠军樊麾,但那时的“AlphaGo”,对战李世石的胜率只有1.1%。短短5个月后,它就以4:1战胜李世石!
由于“AlphaGo”强大的学习能力,谷歌宣布:“要将‘Alpha Go’和医疗、机器人等进行结合”。
人工智能会像电影里那样对人类造成危害吗?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使用者是好人还是坏人。对于人工智能,人们的担心在于:它很有可能成为使用技术的“坏人”。
但从目前的实际发展来看,创造出成为“坏人”的人工智能并不容易。人工智能还只是被使用的技术,远远成不了我们所担心的“坏人”。
即使经过漫长的发展,人类有了创造人工智能的技术和能力,科学家在开放使用这项技术之前,势必会清楚并掌握限制这项技术失控的手段。
其实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就是用新的创造解决已有的问题,以此往复。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拥抱变化,相信自己。(单强)
本文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秦曾昌进行科学性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