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档案走进国人生活。图/人民日报
所谓电子健康档案,是指人们在从事与健康相关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与备查价值的电子化历史记录,它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之中,可面向个人提供服务,具有安全保密性,是一种终身的个人健康档案。
传统的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过程的规范化科学记录,它以居民的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并涵盖各种与健康相关的因素,不仅能实现多渠道信息的动态收集,还能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健康管理需求。“病历”则是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进行临床诊疗或指导干预的卫生服务工作记录。
由于传统健康档案的存档、保存及调用等比较麻烦,许多居民的健康资料基本上都来源于自己的病历。但由于保管意识不强或其他原因,许多人在看完病后,病历也找不到了。
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健康档案应运而生。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电子健康档案不仅会记录居民的每一次看病经历,还会将医生对病人的病情描述及治疗建议记录下来。之后居民再看病时,医生只需在电脑上打开其电子健康档案,就可将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等信息了解清楚。
这种记录病人身体健康状况的电子病历将在病人的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医生可以迅速地掌握病人的患病经历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其次,病人之前的就诊经历也会成为医生诊断病情及治疗病人的重要参考。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健康体检情况、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等。服务对象为辖区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其中以0到6岁儿童、孕产妇、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重型精神疾病患者、享受民政部门困难救助人员等为重点服务对象。
全国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由国家统一编码,编码采用17位编码制,建档居民的身份证号码可作为统一的身份识别码。截至目前为止,电子健康档案已经在国内许多地方得以实施,如上海,江苏等。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健康医疗大数据体系,全部城乡居民都能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档案将帮助记录与管理国民一生的健康信息,让国民享受到从生命开始到终结的全程健康管理。(黄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