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增强"技术: 增强人类能力还是增加社会风险?

——调查显示: 公众担忧大于期盼

2016年08月08日08:22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增强人类能力还是增加社会风险?——调查显示“人类增强”技术令公众担忧

  基因编辑技术

  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让治愈疑难病症成为可能,还有望拓展人类能力的极限。比如,让大脑更聪慧、身体更强健。人们相信,随着科技不断创新,这些技术或许很快就会到来,并给社会带来有益变化。但同时,人们也对一些可能增强人类能力的新兴技术表现出了担忧。

  今年3月,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以在线邮件方式询问了4726名美国成年人对3种“人类增强”技术——基因编辑技术、脑芯片植入和人造血液的态度。基因编辑能从婴儿开始就减少疾病风险;脑芯片植入能增强大脑处理能力,集中注意力;人造血液能提高人体力量和耐力。

  目前这3种技术尚未进入现实,但都有着诱人的前景:人类能够不生病,思维能力突然提升许多倍,并利用人造血液变得像“超人”……无论这些想法多么诱人,它们都带来了一个基本问题:这对人类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

  公众担忧大于期盼

  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对这些技术更多的是担忧,而不是热切的盼望。68%的人表示“非常”或“有些”担心基因编辑技术;担忧脑芯片植入和人造血液的分别为69%和63%;热切盼望这些技术的还不到一半,还有人表示既盼望又担心。

  参与调查的人对这些技术都不太熟悉,只有38%的人听说过脑芯片植入,22%的人听说过人造血液,知道基因编辑技术的要多一些,约57%的人听说过。在那些至少知道一点基因编辑技术的人中,超过一半的人表示愿意用在自己宝宝身上,而在那些没听过的人当中,只有37%的愿意。

  70%以上的人认为,在他们完全理解这些技术或它们被正式确定为安全之前,这些技术就会成为现实。其中,约1/3的人认为,这些技术在道德上不可接受,约70%的人担忧,增强人类能力会扩大贫富差距,增加社会不平等,因为最初只有富人才能负担得起。

  当被问到这些技术是逾越了自然的界限还是和现有提高人类能力的方法没什么差别时,人们的态度大致相当。

  影响人们态度的因素

  调查数据表明,美国人对这些技术的担忧分几种情况:首先,观点的分歧主要源于人们的宗教信仰。宗教指标得分最高的那部分人更有可能认为,这3种技术干预了自然,应该划出界线;而宗教信仰得分较低的则倾向于认为,这些技术只是人们不断追求让自身变得更好的一种延续。

  其次,当人们认为这些技术会带来巨大或极端改变,而不是较大或暂时改变时,接受程度更低。如47%的人认为,如果人造血液只是将人类速度、力量和耐力提高到自身极限,那么属于“适当利用技术”;如果远高于任何人,就只有28%的人认为适当。

  第三,女性对这些技术的态度比男性更加犹豫,对于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女性的判断和预期也更消极。

  最后,美国人对这3种未来增强技术的看法和现在已有技术的态度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许多人也怀疑整容手术,61%的人还不能接受通过整容手术改变外貌。

  人类增强技术的道德界限

  从人类文明开始时,人们就一直追求让自己变得更好,例如,通过使用工具、医药、手术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但这只是人类的自然进步。而“人类增强”是指,通过多种生物医学干预手段,如生物技术、手术或其他方法,提高人类在认知、心理或生理方面的能力。

  人类增强和治疗性干预也不同,治疗的目的是恢复病人原来的能力,如帮助中风或脊髓损伤病人恢复运动能力,而不是为一个健康人赋予远超过其现有水平的能力。但治疗和增强之间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区别这两者有助于人们正常看待人类增强技术。

  现在已有许多提高人类能力的技术,如促进肌肉生长的合成代谢类固醇、控制人口的生育技术、改变生理特征的整容技术等,还有能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莫达非尼和利他林。甚至有人认为,疫苗也算一种增强人类技术,能让人更健康,减少患病可能性;另一些人认为,疫苗属于医疗或治疗范畴。

  人类增强是多方面的,基因编辑技术、脑芯片植入和人造血液只是其中有代表性的3项。它们尚在开发阶段,有些正在有限范围内进行具医疗目的的测试。但创新的步伐很难预测,有时连科学界也大吃一惊,更遑论普通公众。比如,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短短几年里的迅速发展,可能带来深远影响。

  研究报告还集中讨论了这些技术的道德界限,即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它们。很多人认为,在帮助病人时应不遗余力,在增强健康人能力方面应该谨慎,对创造“超人”或“人类机器”更要小心。此外,潜在的风险和技术滥用也强调了监督的重要性,制定法规的指导方针应该是“无害”和“公平”。对于不同类型的增强技术,考虑的因素和指导方针也应有所不同。(记者 常丽君)

(责编:余悦(实习生)、张希)

推荐阅读

韩春雨实验结果遭质疑 科学界表示仍需等待 3个月前,因发现了一种革命性的基因编辑方法并在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表而“一鸣惊人”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近日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因为到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一家实验室对外宣布能够完全成功重复韩春雨的实验。【详细】

我国第二批航天员首次曝光 参加国际训练意大利撒丁岛组织的航天员洞穴训练任务,来自不同国家的航天员组成乘组,在与外界隔离的复杂洞穴中进行探险、勘查和测绘等活动,并完成采集洞穴样本、寻找生命等一系列科学试验,旨在通过在极端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评估和锻炼航天员的行为绩效技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