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山东不断加严环境标准,基层监测设备的精准度跟不上;省里出台了固定污染源超低排放颗粒物测定的重量法,即手动测量,我们面临监测人员素质及人手不足等问题。”近日,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山东,潍坊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王斌之说,超低排放给环保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山东省环保厅副厅长姚云辉说,自动在线监测仪器在面对5、10、30毫克/立方米这样的超低浓度时,精准度就不够了,误差太大。
监测仪器误差大,造成的不仅是管理部门与企业间的纠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刘文清曾在讲课中说,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是“十三五”减排的重点,但其排放源小而散,涉及众多行业。由于我国环境监测点位分布“稀疏”,精准度不够,实际排放量是相关部门掌握排放数据的翻倍,甚至是数倍,进而影响了国家对有关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以及政策制定、出台等。
“大气污染和天气的预测预警是用模型推算的,大量数据缺乏和准确性问题,导致预测预警‘失灵’。”刘文清说,无论是去年冬天北京一次重度雾霾没有及时启动红色警报,还是最近河北一场洪水和警报同时到来,都是相同的原因。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研究和生产也较为落后。刘文清说,如非分光红外(NDIR)气体传感器可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的实时测量,但我国现在一个红外探测器生产企业都没有。国家对光学探测技术和仪器研究有一系列的布局,但由于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企业并没有相关的研究计划。发达国家对污染源超低排放监测仪器研发布局早、起步早,我国如果不加快步伐,差距还会继续拉大。“你在进步,别人也在进步。”
刘文清说,对监测点位,环保部门目前布局的是12—15米高地面的在线监测,缺少对高空监测,这大大影响了环境数据的准确性。为解决上述问题,除增加对非分光红外气体传感器、激光有害气体分析仪、拉曼激光雷达探测技术等新技术的研究外,还应建立多维监测平台。传统监测布局是从“点—线—面”,但未来的监测应该是多平台大气环境污染的立体监测,包括近地面的监测站、平流层的飞机观测、太空的卫星运载大气成分探测仪器,“从点式测量拓展到采用距离分辨的遥测技术,实时监测大气中任意路径上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记者李禾)
我国第二批航天员首次曝光 参加国际训练意大利撒丁岛组织的航天员洞穴训练任务,来自不同国家的航天员组成乘组,在与外界隔离的复杂洞穴中进行探险、勘查和测绘等活动,并完成采集洞穴样本、寻找生命等一系列科学试验,旨在通过在极端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评估和锻炼航天员的行为绩效技能。【详细】
中国古代科技贡献有哪些? 远不止“四大发明” 一直以来,“四大发明”就是中华科技文明一种标志。但其实我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为了让国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贡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经过三年系统梳理,总结出了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项,并正式对外发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