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纳微堆低浓铀堆芯零功率实验首次临界成功

2016年07月28日09:43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加纳微堆低浓铀堆芯零功率实验首次临界成功

  27日上午,在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中外专家见证了加纳微堆低浓铀堆芯成功实现零功率实验首次临界。这是我国承担的加纳微堆低浓化改造项目的重要里程碑节点,它标志着中方负责的所有技术准备工作均已完成。

  加纳微堆,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于1995年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合作项目为加纳设计、建造的该国第一座研究堆,采用高浓铀为燃料。2013年,经国际原子能机构、美国能源部、加纳和中国协商,由中国牵头承担对加纳微堆进行低浓化燃料改造工作。自2015年签署正式合同开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开始了加纳微堆的低浓化改造工作。

  微堆,是微型中子源反应堆的简称,具有小型、低功率、固有安全性好、容易操作等特点,可建在大中城市人口稠密的大学、科研单位等地。

  所谓“低浓化”,是在不改变堆芯几何尺寸的前提下,将高浓铀堆芯燃料替换为低浓铀堆芯燃料。开展微堆燃料低浓化工作,符合我国核不扩散的国际政策,也可在国内外微堆推广上起到积极作用。经过5年攻关,原子能院成功将微堆中的核燃料富集度从90%降至12.5%。今年3月,我国首座微堆低浓化改造完成,实现满功率运行,这也意味着我国完全掌握了微堆低浓化技术。

  原子能院堆工部主任杨红义表示,此次加纳微堆低浓铀堆芯零功率实验首次临界成功,践行了我国政府的承诺,“加纳模式”也将为后续微堆低浓化以及核不扩散国际间合作提供重要经验。(记者张盖伦)

(责编:姚欣雨、张希)

推荐阅读

我国第二批航天员首次曝光 参加国际训练意大利撒丁岛组织的航天员洞穴训练任务,来自不同国家的航天员组成乘组,在与外界隔离的复杂洞穴中进行探险、勘查和测绘等活动,并完成采集洞穴样本、寻找生命等一系列科学试验,旨在通过在极端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评估和锻炼航天员的行为绩效技能。【详细】

中国古代科技贡献有哪些? 远不止“四大发明” 一直以来,“四大发明”就是中华科技文明一种标志。但其实我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为了让国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贡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经过三年系统梳理,总结出了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项,并正式对外发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