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制造的新仪器,检测海洋放射性的灵敏度,要比世界上最好的同类仪器还高100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一所)党委副书记孙永福,在近日举办的“2016高校博士团走向海洋”活动上透露说。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后,西太平洋和我国近海检测放射物任务量大增。传统监测方法,需要船舶在海域大量收集海水。海水样本装进大桶,搬运到陆地实验室,再富集检测,这样成本高、出结果慢。
海洋一所的董振芳研究员团队,为此研发了一款水体放射性快速监测仪,今年制造实验成功。现在,这款仪器被放进大海,随着拖曳船的行进,船上即时得到了放射性数据,且只需一个人就可完成操作。
孙永福说,这款灵敏度超越世界水平两个数量级的仪器,是董振芳潜心研发的成果,为此董振芳三年未从事任何其他工作,也未发表论文。
孙永福还介绍道,目前在海洋设备和仪器方面中国有很多空白需填补。一些尖端装备还需要从挪威、德国等海工强国进口。孙永福期望参加活动的博士生能够积极加入海洋科技队伍。
据了解,“2016高校博士团走向海洋”考察活动为期一周,来自清华、北大和中国地质大学的60名博士生在青岛和天津近距离接触各种海洋尖端科研项目,包括“油指纹”检测、海况预报、海洋生态模拟系统等。该活动由国家海洋局人事司主办,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承办。(记者高博)
我国第二批航天员首次曝光 参加国际训练意大利撒丁岛组织的航天员洞穴训练任务,来自不同国家的航天员组成乘组,在与外界隔离的复杂洞穴中进行探险、勘查和测绘等活动,并完成采集洞穴样本、寻找生命等一系列科学试验,旨在通过在极端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评估和锻炼航天员的行为绩效技能。【详细】
中国古代科技贡献有哪些? 远不止“四大发明” 一直以来,“四大发明”就是中华科技文明一种标志。但其实我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为了让国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贡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经过三年系统梳理,总结出了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项,并正式对外发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