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功能网络动态图谱首次绘制

或将对人工智能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2016年07月26日09:18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大脑功能网络动态图谱首次绘制 或将对人工智能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通过核磁共振扫描技术,了解人类大脑各个区域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式,并揭示其动态变化的产生机制,从而首次绘制脑功能网络的动态图谱——记者25日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团队的研究获新进展。该研究发现,大脑功能网络的动态变化与人类的智能高度相关。据此,未来将有可能通过赋予人工智能系统内部各部件动态相互作用的模式,使机器人真正具有人类的思维方式,这一重大成果或将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我们的研究工作最初是从理解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大脑动态变化机制和疾病诊断出发,然而却意外地通过这一工作在解析人类智力上有了惊人的发现。”冯建峰说。

  近年来,冯建峰带领的复旦大学团队和英国华威大学团队,一直致力于定量刻化人脑的动态变化,识别人脑不同区域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其在精神疾病中的改变。这项研究发现,人脑中与学习、记忆紧密关联的脑区表现出高度的“可变性”。这意味着这些区域同大脑其他部分之间的连接模式变动得更加频繁。另一方面,人脑中与智力相关性小的区域,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感觉运动区,皆表现出了低“可变性”和低“适应性”。一个人的大脑“可变性”越强或越灵活,个体的智力以及其创造力也就越高。

  目前,人工智能系统并不具备“可变性”和“适应性”。而这两种人类独特的智能特性,已被该研究证实为对于人类大脑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的两点。大脑网络动态图谱的绘制,未来可应用于构造更先进的人工神经网络,使计算机具备学习、成长和自适应的能力。这一研究成果还在重大脑部疾病的诊疗上带来重大发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闭症患者以及多动症患者的大脑默认网络中,都可以观察到“可变性”的状态变异。这也意味着,大多数精神疾病的根源来自于大脑可变性或可塑性方面的改变,而这一认识可使科学家们能够更有效地治疗甚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记者颜维琦 曹继军)

(责编:余悦(实习生)、张希)

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科技贡献有哪些? 远不止“四大发明” 一直以来,“四大发明”就是中华科技文明一种标志。但其实我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为了让国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贡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经过三年系统梳理,总结出了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项,并正式对外发布。【详细】

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落成 可能带来系外脉冲星惊喜7月3日上午,随着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被顺利安装在索网上,我国在建的“观天巨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正式完工。“我们希望通过FAST首次发现银河系以外的脉冲星。”国家天文台副台长、FAST工程常务副总经理郑晓年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