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研究发现,全球近五分之一的气候变暖现象在150年前就已经发生,但由于记录温度的方法存在问题,导致未能从历史记录中发现这一变化,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
新研究将过去测量温度方式所记录的历史数据与改进测量方式后的数据分别输入到气候模型,对两个模型进行同样的计算和观测,使得全球气候变暖评估首次做到真正的横向比较。
新研究的结果与预期的近来全球变暖情况基本一致。该论文第一作者、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马克·理查森表示,北极气候变暖的速度快于地球的其他地区。此前,由于难以接近北极的低纬度地区,只有很少的历史温度资料,为此,研究人员建立了新的气候模型来弥补有限的历史记录。与新的北极气候模型相比,之前北极温度测量数据的不足导致了气候变暖幅度不大的研究结果。
这项研究还解释了其他两个问题。首先,历史数据将空气和水的温度混淆在一起,而模型测量结果只反映空气温度。因为水比空气冷,所以过去的测量方法也将历史记录向寒冷的方向倾斜。其次,自1860年开始记录温度时,北冰洋有相当多的冰。对于海洋冰封地区,早期观察员只能记录附近的陆地气温。后来,观察员转向水温测量,这也导致温度报告偏低。
研究人员称,自1860年代以来,历史测量数据隐含了大约19%的全球气温变暖现象。这足以说明仅通过历史记录计算产生的温度数据,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使用的由气候模型得到的结果冷约90%,IPCC在气候变化具有权威性的评估报告。新的横向比较研究显示,历史温度计算结果接近于IPCC模型的中间值。(记者何屹)
中国古代科技贡献有哪些? 远不止“四大发明” 一直以来,“四大发明”就是中华科技文明一种标志。但其实我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为了让国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贡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经过三年系统梳理,总结出了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项,并正式对外发布。【详细】
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落成 可能带来系外脉冲星惊喜7月3日上午,随着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被顺利安装在索网上,我国在建的“观天巨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正式完工。“我们希望通过FAST首次发现银河系以外的脉冲星。”国家天文台副台长、FAST工程常务副总经理郑晓年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