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小湿度变化为动力

日本以高分子材料薄膜制成“半永动机”

2016年07月22日08:20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以微小湿度变化为动力 新型薄膜制成的“半永动机”问世

  日本理化研究所宣布,日前,该所相田卓三教授联合东京大学的同行,开发出以环境中的湿度波动为能源的半永久性驱动薄膜传动器。

  为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科学家们正在大力开发太阳光、风力、地热等替代化石能源的自然能源转换和储存技术。但对移动设备和可穿戴设备来说,开发出不需插座充电且轻量小巧的动力源极为重要。研发这种动力源,需要开发出使用者身边的能量收集技术。

  研究小组发表在《自然—材料》网络版的报告称,他们开发的薄膜传动器能感知微小湿度变化并半永久性工作。这种薄膜能够根据水分吸收量的变化伸缩,感应湿度变化。此次开发的薄膜能利用很小的湿度变化做出大且高速的伸缩运动,能感知一般湿度计无法探测的微小湿度变化,从而将局部湿度变化高效转化为动能。这种薄膜甚至能将影响水分吸收的光和热等环境波动转化为能量。

  虽然此前曾有人研发出湿度应答材料,但其屈伸反应慢,且需要非常高的湿度条件,在通常环境下无法转化为动能。研究小组使用了不吸收水分的高分子材料薄膜,但在材料局部设有吸水结构。在制作薄膜时,让高分子适当排列,实现了吸收极少水分即可做大尺度伸缩运动的效果。研究小组将一部分薄膜镀金,用水滴周围发生的湿度波动作为驱动力,成功开发出单方向运动传动器。薄膜可高速应答环境变化,在强光照射时高速伸缩、跳跃。

  该成果对能量收集技术、能量转化材料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实现了薄膜运动能高效转化电能,该成果具有实际利用价值。(记者陈超)

(责编:余悦(实习生)、乐意)

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科技贡献有哪些? 远不止“四大发明” 一直以来,“四大发明”就是中华科技文明一种标志。但其实我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为了让国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贡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经过三年系统梳理,总结出了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项,并正式对外发布。【详细】

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落成 可能带来系外脉冲星惊喜7月3日上午,随着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被顺利安装在索网上,我国在建的“观天巨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正式完工。“我们希望通过FAST首次发现银河系以外的脉冲星。”国家天文台副台长、FAST工程常务副总经理郑晓年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