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科维理纳米科学研究所网站最新消息,该校一个研究团队把存储空间缩小到了极限:每比特只占一个氯原子位,并按这个标准存储了1000字节(8000比特)的信息。
1959年,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提出,如果有一个平台能让人们把单个原子有序排列的话,用每个原子存储一段信息是可能的。为纪念费曼的远见,研究团队在一块96×126纳米的存储区里编码了一章费曼讲义。
荷兰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将存储密度提高到500Tbpsi(兆兆比特/平方英寸),是目前最好商业硬盘的500倍。该研究负责人桑德·奥特说:“理论上,这种存储密度能把人类迄今为止创作的所有书籍都写到一张邮票上。”
该研究团队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针尖推动材料表面单个原子,制作比特编码字母信息。奥特解释说:“这就像一种滑动拼图,每个比特由两个表面铜原子位构成,我们把一个氯原子在这两个铜原子位之间来回滑动。如果氯原子在顶位,底位留一个空穴,称之为1;如果顶位是空穴,而氯原子在底位,称之为0。”除这个编码氯原子及附近空穴外,其他氯原子仍保持原位,因此这种方法比用其他疏松原子的方法更稳定、更适合数据存储。
这些存储信息由许多8字节(64比特)模块组成,每块上都有氯原子空穴标记,就像机票上的扫描条形码,携带每个模块在铜层上的精确位置信息。如果其中一块因污染或表面腐蚀而被损坏,即使铜的表面并不完美,存储器也能很容易地扩展升级。
研究人员指出,新方法在稳定性和升级能力上提供了光明前景。但这种存储器近期还不能在数据中心使用。奥特说:“以现在的形式,存储器只能在非常干净的真空条件和液氮温度(77K)下工作,实用的原子数据存储仍需等待。但这一成果使我们向前进了一大步。”
总编辑圈点
费曼曾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切都是原子组成的”。一般来说,我们识别的信息就是原子怪异组合之后呈现的样子。抵达原子操作术的极限,让我们清楚感受到信息的“原子性”。但是,人类也不是不可能引入更奇特的信息载体,比如等离子体或中微子,我们离科技的极限还差得远。
(记者常丽君)
中国古代科技贡献有哪些? 远不止“四大发明” 一直以来,“四大发明”就是中华科技文明一种标志。但其实我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为了让国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贡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经过三年系统梳理,总结出了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项,并正式对外发布。【详细】
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落成 可能带来系外脉冲星惊喜7月3日上午,随着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被顺利安装在索网上,我国在建的“观天巨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正式完工。“我们希望通过FAST首次发现银河系以外的脉冲星。”国家天文台副台长、FAST工程常务副总经理郑晓年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