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深处,科学家发现了两个大型的液滴状结构,每个的厚度都比珠穆朗玛峰高100倍。这些大小与大陆相当的“液滴”位于地核之上,距离地表约2900公里。研究者认为它们是由与地幔其他部分不同的物质所组成的。
研究者称,这些奇特的大型结构或许能揭示地球形成的过程,并帮助解释驱动火山喷发甚至板块构造运动的机制。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将他们的发现发表在近期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这两个“液滴”正好分处地球两端,一个在太平洋下方,另一个则在大西洋之下。它们通常被称为“热化学异常体”。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热化学异常体是由地幔物质构成,但温度高于平均值。这是热地幔岩石缓慢搅动、上升导致的结果。
不过,研究者现在提出,地幔中的热化学异常体可能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新研究显示,这些“液滴”中含有被板块构造向下挤压的物质,甚至可能是由地球在45亿年前形成时的残余物质所组成。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球和太空探索学院的爱德华·加尔内罗说:“尽管这些‘液滴’的起源和组成依然未知,但我们推测,它们包含着地球如何形成以及如何运作的线索。”对地球深处地震的研究显示,地震波在这些热化学异常体中传播得较为缓慢。
研究者认为,由于板块构造的向下运动,这些热化学异常体周围的地幔物质可能由温度相对较低的岩石组成。尽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新的数据显示,它们比周围的地幔物质密度更大。除此之外,它们的活动还更加稳定,持续时间很久,形状受到地幔流的影响。
随着该领域研究的深入,研究团队预测,这些“液滴”的神秘起源将很快被揭开。
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落成 可能带来系外脉冲星惊喜7月3日上午,随着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被顺利安装在索网上,我国在建的“观天巨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正式完工。“我们希望通过FAST首次发现银河系以外的脉冲星。”国家天文台副台长、FAST工程常务副总经理郑晓年说。【详细】
6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吃素不得心脑血管病列榜首 六月“科学流言榜”今天发布,“吃素不得心脑血管病”位列榜首。“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