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对“大哥大”有着深刻的印象——它是对20世纪70年代面世的手提电话的俗称。现如今,功能强大、小巧玲珑的4G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应该说,20世纪人类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卓有成效地使用各种手段,从大块物质出发制造出越来越微型化的产品。这种所谓“由上至下”的思路在电子工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然而,传统机械加工技术限制了“微型化”的继续发展。有没有办法进一步缩小产品的尺寸呢?纳米计算机、纳米机器人能够被制造出来吗?
化学家们为制造行业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即“由下至上”的制造方法:从分子水平出发,构造出能够完成某种特定功能的分子器件,把宏观器件的概念扩展到分子水平。
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凡是无机半导体所具有的功能,几乎都能在分子水平上找到相应的器件,如分子导线、分子整流器、分子晶体管、分子开关、分子二极管等,这些纳米级的分子团和传统电子元器件具有完全相同的功能。由分子材料代替半导体材料、由分子工程代替电子工程,在电子工业中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些分子机器的基础之上,化学家们正朝着纳米计算机的方向不懈努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化学家们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分子机器:第一把分子剪钳只有3纳米长,但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的作用下,能够可控地夹钳分子。
还有分子马达。具有应用价值的分子马达必须是单向旋转并可控的,化学家们也已经制造出了这种分子机器——最小的分子轮的尺寸还不到1纳米,却真正实现了分子滚动前行,而不是简单的分子滑动。而最小的分子车和真正的汽车一样,拥有能够转动的轮子,它的体积是如此之小,即使两万辆分子车并列行驶在一根头发丝上,也不会发生交通拥堵。
受大脑神经元工作原理的启发设计出来的分子大脑,其运算速度将有可能比普通晶体管计算机快1000倍。
能想象吗?在将来的某一天,由这些分子机器组装起来的纳米机器人,有可能带着药物在人体的病灶上精准给药,或在对基因进行精细修复……万事皆有可能,“不可能”也会变成“不,可能!”
(作者沈旋 系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落成 可能带来系外脉冲星惊喜7月3日上午,随着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被顺利安装在索网上,我国在建的“观天巨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正式完工。“我们希望通过FAST首次发现银河系以外的脉冲星。”国家天文台副台长、FAST工程常务副总经理郑晓年说。【详细】
6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吃素不得心脑血管病列榜首 六月“科学流言榜”今天发布,“吃素不得心脑血管病”位列榜首。“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