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科普中国
人民网>>科普中国>>正文

玉龙小段带你围观菠萝奖

2016年05月26日16:13    手机看新闻

一说科学研究,我们脑子里顿时想到两个词"高大上"和"不明觉厉",比如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青蒿素,又比如前一阵火极一时的引力波。可其实还有一些科学研究,它们不但让人联想不到这两个词,甚至还有些逗比~更奇葩的是还专门有人为它们设立了奖项!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都知道科学界有一个诺贝尔奖,它的权威性不敢说是最高但至少也是世界闻名。而在美国还有一个"诺贝尔奖"叫做"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看名字就知道,这不是用来褒奖科学家们的,反而恶搞和讽刺的成分更多一些。

其实有些朋友可能不知道,在咱们国家也有一个类似奖项,是的,就是类似"搞笑诺贝尔奖"的奖项,同样的奇葩、有趣、无厘头,不同的是对科学本质的严肃追求,这个奖就是——菠萝科学奖!

菠萝科学奖是由浙江省科协支持,浙江省科技馆与科技媒体果壳网合力打造的科学奖项,于2012年4月7日首次设立。该奖以“向好奇心致敬”为口号,奖励那些有想象力、有趣的科学研究成果,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情,被称为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奖”。

菠萝科学奖针对的科研,必须在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才能过关。评委有两组,科学家评委和名人、媒体人等组成的星光评委。获奖者也要具备“想象力、有趣、引人思考”的特质,简而言之,必须是一位“可爱的科学家”。

菠萝科学奖的获奖者都是真正的科学家,入选作品必须在正规杂志或者学术交流会议上发表过,专家评审团也由中国顶级的科学家组成;另一方面,星光评审团则为严肃的科学注入了新鲜空气,由他们进行次轮筛选评奖,以确保菠萝科学奖的原发性幽默基因。

对于菠萝科学奖的意义,中国首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获得者李象益教授,同时也是菠萝科学奖的顾问,他是这么认为的。

他认为,像“菠萝科学奖”这样的科普活动正在成为科普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科普朝着趣味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意味着科普越来越朝着富有活力的方向发展,趣味性实际上也是激发公众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可或缺的手段。”

2016年4月9日晚,第五届菠萝科学奖在浙江杭州颁奖。一群科学家们带着他们的奇葩研究齐聚一堂,更有歪果仁参与领奖和围观。

来源:玉龙小段微信公众帐号

(责编:徐婵、张希)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