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载氢原子钟搭载北斗卫星 授时百万年误差仅1秒

上海天文台目前已具备每年4台氢原子钟的研制能力

2016年08月02日14:33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让北斗授时百万年只差1秒 上海天文台目前已具备每年4台氢原子钟研制能力

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18年形成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服务能力,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由上海天文台自主研发的星载氢原子钟,首次搭载北斗实验卫星,自去年11月9日开机稳定运行至今。        作为一种精密的计时器具,氢原子钟的精度到底有多高?“机械表1天差不多有1秒误差,石英表1天大概有0.1秒误差,而氢原子钟数百万年才有1秒误差。”星载氢原子钟项目负责人帅涛说。
  为改善导航系统指标,国外主要的卫星导航系统都配置了高性能原子钟,如美国GPS卫星配置了铯原子钟和铷原子钟,欧洲伽利略卫星、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则配置了氢原子钟和铷原子钟。铷原子钟和铯原子钟各有特色:铷原子钟造价比较便宜,但精度相对较差;铯原子钟长时间性能好,比较适合用于地面时间基准。而氢原子钟的短中期性能比前面两个都好,适合用于导航卫星时间维持。
  我国北斗局域系统卫星仅配置了铷原子钟,目前其在轨服务能力可满足我国区域导航定位要求。北斗全球系统卫星以提供全球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能力为目标,对星载原子钟提出了更高要求。星载氢原子钟稳定程度高,但技术难度大,而且国外对该项技术的出口限制非常严格。
  上世纪70年代,上海天文台研制出我国首台地面主动性氢原子钟。从2003年开始,天文台启动了星载氢原子钟研究项目。和地面产品使用的原子钟不同,星载氢原子钟除需具备高稳定性、高精度外,还需产品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能经受卫星发射期间震动、冲击等力学考验,能适应卫星在轨运行期间的高低温环境和空间辐射环境,并且能在轨连续稳定工作12年以上。
  为数百公斤重的主动性氢原子钟“瘦身”,成为科研团队需跨过的一道“坎”。为了让氢原子钟“瘦”到100多公斤的极限,研究团队果断转而研制被动型氢原子钟。在首席科学家林传富研究员的带领下,该团队经过6年的原理探索和技术工程化改造,终于突破了关键技术,完成星载氢原子钟研制所需的各项技术积累,其中电极式微波腔技术、双频电路技术等被应用于氢原子钟,更是国际首创。
  不过,当时的氢原子钟整机依然有35公斤,这对于一颗卫星来说还是太重,而且,每重1公斤,就会给卫星搭载增加一份重大的负担。经过一次次技术攻关,最后,氢原子钟终于成功“瘦身”到25公斤。
  目前,上海天文台已具备每年4台氢原子钟的研制能力。(记者 黄海华)

(责编:余悦(实习生)、肖玲)

推荐阅读

韩春雨实验结果遭质疑 科学界表示仍需等待 3个月前,因发现了一种革命性的基因编辑方法并在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表而“一鸣惊人”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近日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因为到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一家实验室对外宣布能够完全成功重复韩春雨的实验。【详细】

我国第二批航天员首次曝光 参加国际训练意大利撒丁岛组织的航天员洞穴训练任务,来自不同国家的航天员组成乘组,在与外界隔离的复杂洞穴中进行探险、勘查和测绘等活动,并完成采集洞穴样本、寻找生命等一系列科学试验,旨在通过在极端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评估和锻炼航天员的行为绩效技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