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大國重器再傳好消息

中微子探測進入“中國精度”時代

本報記者 崔興毅 雷愛俠 吳春燕
2025年11月20日08:0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大國重器又傳好消息!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裝置建成運行僅兩個月,就取得首個物理成果——測量太陽中微子振蕩參數,結果比此前實驗的最好精度提升了1.5~1.8倍。這一成果來自對JUNO裝置獲取的首批有效數據的分析,表明JUNO探測器關鍵性能指標全面達到或超越設計預期,裝置已准備好開展中微子物理前沿研究。目前,相關論文已提交《中國物理C》,並於11月18日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發布。

中微子是什麼?“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幽靈粒子’,能輕易穿透地球和人體,卻幾乎不留痕跡。”中國科學院院士、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經理王貽芳介紹,“這種幾乎不與物質作用的‘隱身’特性,使中微子成為完美的宇宙信使,攜帶著關於宇宙誕生與演化的古老信息。”測量中微子振蕩是目前探測中微子質量最靈敏的方法。

“我們研究中微子,本質上是一種對自然規律的純粹探索。從長遠來看,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JUNO副發言人曹俊表示,這正是基礎研究的意義,即“我們先去理解世界,而改變世界的種子,往往就埋藏在這份理解之中”。

“中微子可以分為電子中微子、繆中微子和陶中微子三種。JUNO的核心目標,是確定這三種中微子的質量順序,也就是搞清楚它們當中究竟哪個最重、哪個最輕。”曹俊介紹,這是當前中微子物理領域最根本的科學問題之一。

“憑借其超高探測靈敏度,JUNO除了聚焦中微子質量順序這一核心目標,還將精確測量中微子振蕩參數,開展多種中微子研究,並尋找超出粒子物理標准模型的新物理。”王貽芳透露,JUNO的設計使用壽命為30年,可升級改造為世界最靈敏的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實驗,以檢驗中微子是否為自身的反粒子,並探測中微子的絕對質量。

本輪實驗中,科研人員深度分析了今年8月26日該裝置正式運行到11月2日之間共59天的反應堆中微子數據,並以此為依據測量了兩個振蕩參數。據了解,這兩個振蕩參數既可以通過太陽中微子來測定,也可以通過核反應堆中微子來測定。此前,科學界用這兩種方法的數據測量結果大約有1.5倍的標准偏差,這被稱為“太陽中微子偏差”。此次江門中微子實驗通過測量核反應堆中微子,証實了這個偏差仍然存在,但測量精度相比以往國際上各類相關實驗提高了1.5到1.8倍。

從2008年提出構想到落地廣東江門,從2015年啟動隧道和地下實驗室建設到今年8月26日正式運行取數,JUNO裝置的設計和建設歷經10多年。作為國際上首個運行的超大規模和超高精度的中微子專用大科學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將助力科學家對來自太陽、超新星、大氣和地球的中微子開展前沿研究。

“江門中微子實驗能夠在僅2個月的時間完成如此高精度的測量,表明JUNO探測器的性能完全符合設計預期。”王貽芳說。

JUNO副發言人、意大利科學家喬阿基諾·拉努奇表示,這個由全球科學家共同建造的最先進探測器,將在未來幾年主導中微子物理學領域,並提供精確度極高的結果。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赤飚表示,江門中微子實驗是一項匯聚了全球智慧的大型基礎科學研究國際合作項目,它充分展現了我國在國際合作方面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也是中國科學院在科技領域引領創新發展、體現責任擔當的具體實踐。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