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立冬:藏陽養腎,溫補防寒(節氣與健康)

本報記者 王美華
2025年11月06日08: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更多精彩
  掃碼觀看

  11月7日是立冬節氣。“這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萬物進入閉藏與休養的階段。”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腎病科副主任醫師孫雪艷介紹,此時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盛,人體也應順應“冬藏”的規律,收斂精神、蓄積能量,為來年春季的生發打下基礎。中醫認為,冬季對應五臟中的“腎”,而“腎主藏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因此,立冬養生的重點在於補腎藏精、溫陽防寒,同時調和氣血,抵御寒邪。

  立冬后,氣溫逐漸走低。孫雪艷建議,起居方面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溫,例如晚上10時前入睡,早晨待日出之后再起床。日常著裝應遵循“分層”原則:內層吸汗、中層保暖、外層防風,內層可選擇棉質或羊毛內衣,外面可搭配羽絨服或防風大衣。要特別注意保護好頭部、背部和腳部,這些是陽氣匯聚之處,受寒易引發不適。老年人及體弱者,還可以在衣物中加入艾草墊或暖貼,以溫通經絡,增強御寒能力。

  “飲食上當以‘溫補’為主,多吃溫熱軟熟的食物。”孫雪艷舉例說,如羊肉、牛肉、韭菜、桂圓等。中醫認為黑色入腎,可多食黑米、黑豆、黑芝麻、木耳等,以補腎益氣。例如,當歸生姜羊肉湯能溫中補血,黑豆紅棗粥可健脾補腎,都是適合冬日的食療方。同時,盡量避免生冷油膩、辛辣燥熱之物,以免損傷脾胃或耗傷陰液。

  運動方面,孫雪艷推薦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散步、慢跑等和緩項目,時間以午后陽氣較盛時為佳,避免在大風或嚴寒中鍛煉。中醫強調“冬藏”,運動以身體微熱為度,切忌大汗淋漓,以防耗傷陽氣。

  入冬后,萬物蕭條,人的情緒也容易隨之低落。孫雪艷表示,此時宜靜養心神,避免急躁,可通過聽音樂、閱讀或冥想讓心沉靜下來。多與親友交流、傳遞溫暖,也有助於保持情志的平和穩定。

  “民間素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北方吃餃子、南方煲雞湯,都是暖身的傳統食俗。”孫雪艷介紹,睡前用熱水泡腳,加入幾片艾葉或生姜,能促進循環、驅寒助眠﹔適時艾灸關元、足三裡等穴位,也有助於溫補元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立冬后,天氣轉寒,感冒、關節痛及心腦血管疾病進入高發期。孫雪艷提醒,這些大多與寒邪入侵、氣血運行不暢有關。若不小心受了風寒,初起時可及時飲用一碗熱騰騰的姜棗茶,以發汗散寒﹔關節冷痛者,可用艾葉熱敷,或飲用獨活寄生湯調理﹔對於心腦血管的養護,平時可多按揉內關穴,並在膳食中適當加入山楂、丹參等食材,有助於安神活血。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