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寒,老年人該如何養生防病?(健康驛站)
![]() |
|
10月28日,老年健身愛好者在山東省煙台市福山區內夾河畔晨練健身。 |
![]() |
|
10月25日,江蘇泰州市中醫院第十七屆膏方節舉辦。活動當日,名中醫現場坐診,提供辨証開方與義診服務,現場設藥材辨識區並開放穴位貼敷等中醫特色療法體驗,吸引大批市民參與,沉浸式體驗中醫養生文化。 |
時值秋冬交替,天氣轉涼,晝夜溫差增大,老年人身體機能容易減退,那些身體衰弱甚至有多種慢性病的老年人如何安全度過秋冬季?近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舉行發布會,邀請多位中醫專家為老年人養生防病支招。
抗外邪需內外兼修
老年人容易出現哪些健康問題?
中國中醫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徐鳳芹指出,老年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3方面:多種慢性病共存,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集於一身﹔功能減退,包括記憶力下降、視力聽力衰退等﹔衰弱綜合征,表現為精力不足、行動遲緩、易跌倒等。
“這些問題實際上是多系統共同衰退、相互影響的結果。”徐鳳芹表示,中醫的核心是“整體觀念”和“辨証論治”。對一些老年健康問題,不能把它作為一個孤立的“病”來看,而是看作人體自然生活規律。“生、長、壯、老、已”中,“老”這一階段的整體狀態失衡,其根本原因在於臟腑氣血虛損,特別是腎精不足和脾胃功能減弱。中醫對老年健康管理秉持積極態度,通過整體治療努力讓老年人“少得病、不得病、晚得病”,享受健康的晚年生活。
秋冬季節是流行性感冒的高發季節,老年人如何提高自身正氣抵抗外邪?
徐鳳芹介紹,中醫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老年人多屬氣虛體質,抵御外邪能力不足,因此預防感冒的關鍵在於“益氣固表”。具體來說,調理推薦採用平補的方式,比如服用黃芪燉雞湯補中益氣,食用山藥粥健脾養肺,通過大棗茶調和營衛。這些食材性味平和,適合老年人長期食用。必要時,也可在醫師指導下選用經典的益氣固表類方劑,多法並用,增強機體防御能力。
徐鳳芹強調,除藥食調理外,運動也不可少。適度運動可激發陽氣、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提升正氣。同時適時增減衣物,注意保暖,穩定情緒。內外兼修,增強身體抵抗外邪的能力,方能幫助體弱之人安穩度過流感高發季節。
緩解腰腿疼有妙招
腰腿疼痛現象在老年人中較為普遍。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葛金文表示,疼痛不嚴重者可用簡單方法緩解。
“首先是穴位按摩。”葛金文介紹,腰背痛,可握拳用拳眼上下摩擦后腰的腎俞穴區域﹔腿酸痛,可用拇指按揉膝蓋外側的足三裡穴及膝后委中穴,每穴按摩1—2分鐘,以感到酸脹為度。此外,還可以艾灸。葛金文表示,艾灸通過溫熱效應能深入經絡,驅散寒濕,特別適合遇寒加重的疼痛。可選取腎俞、大腸俞、陽陵泉、委中、足三裡等穴位,或將艾條對准痛點,距離皮膚2—3厘米施灸,每穴10—20分鐘,以溫熱舒適、皮膚微紅為宜,注意避免燙傷。此外,中藥熱敷包也是不錯的選擇,老年人在家蒸熱后,敷於患處,能夠疏通經絡,明顯緩解腰腿疼痛。
“平時,老年人要特別重視腰腿肌肉的鍛煉。”葛金文強調,鍛煉對老年人非常重要。老年人在家裡可以採取溫和的方式鍛煉,如仰臥躺在床上,腳尖盡力向前伸,再盡力回勾,反復進行,這樣小腿會比較強壯,促使下肢血液循環﹔也可伸直膝關節,將腿抬高30—45度,保持數秒后再放下。如此反復,可以鍛煉腰腿肌肉,防治腰腿痛。
秋季老年人容易情緒低落、郁郁寡歡。楊戈認為,異常過度的情緒會損傷臟腑功能,調節老年人情志的方法在於疏通肝氣和補益心脾,核心的“藥引子”就是愛與陪伴。老年人可以培養興趣愛好、參加社區活動等方式舒緩情緒,另一方面,家庭和社會也應給予老年人足夠的支持和陪伴。
多法並舉滋養陰液
不少老年人經常感到口干、眼睛干澀、皮膚干燥、瘙痒,這是為什麼?該如何改善?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楊戈介紹,中醫將這類干燥症狀歸結為“陰虛津虧”。中醫理論中,“陰液”代表人體內所有有形的、滋潤的、安靜的液體物質,如血液、唾液、淚液、汗液等,它如同身體的“潤滑油”與“冷卻液”,負責滋潤臟腑、濡養四肢百骸、制約陽熱。
隨著年齡增長,就像自然界步入秋季,人體會出現自然的陰液耗傷,主要原因有:
肝腎陰虛是根本。肝開竅於目,腎主水液。老年人腎精虧虛,無法上濟於心火,會導致心腎不交,產生虛火,灼傷津液。肝陰不足,則不能滋養眼睛,導致干澀昏花。
脾胃虛弱是源頭。脾胃是津液生成的源頭。脾胃功能弱,喝進去的水和吃進去的營養物質不能有效轉化為身體所需的津液,反而直接排出體外,形成“干渴但喝水不解渴”的局面。
不良生活習慣加重損傷。如過食辛辣、油炸、燒烤等溫燥食物,熬夜、思慮過度會暗耗陰血﹔長期待在空調房等干燥環境中,也會加速津液流失。
那麼,該如何改善這類問題?
楊戈介紹,改善陰虛干燥,切忌一味大量灌涼水,那會進一步損傷脾胃。正確的思路是“滋陰潤燥”,即補充能夠生成津液的根本物質,並促進其輸布——
食療潤燥,安全有效。可選用溫和的滋陰食材,如經典代茶飲沙參麥冬玉竹茶,取適量沙參、麥冬、玉竹泡水代茶,能潤肺生津、養胃滋陰﹔銀耳百合羹潤肺安神,配合枸杞更能滋補肝腎,改善皮膚干燥與睡眠。
起居方面,應避免熬夜,盡量在子時(晚11點至凌晨1點)前入睡,此時人體陰氣最盛,最宜養陰。居住環境可使用加濕器保持一定濕度,避免過度沐浴,少用鹼性強的清潔品。
情志方面,宜保持心情平和,避免大怒與過度思慮,以防“怒傷肝”“思傷脾”,進一步耗損陰血。適當聽音樂、靜坐、深呼吸,都有助於內在平衡。
此外,配合穴位按摩也能加強滋陰效果,如經常按揉三陰交(內踝尖上四橫指)與太溪穴(內踝尖與跟腱間凹陷處),兩穴均為調補肝、脾、腎三陰的重要位置,長期堅持,有滋水涵木之效。
“應對老年干燥症,我們要像呵護一塊需要滋潤的土地,不是潑一盆冷水,而是下一場綿綿春雨。”楊戈說,通過滋陰的飲食和寧靜的生活方式,讓津液慢慢滋生、滲透到全身,從而由內而外地恢復肌膚、皮膚、眼睛的潤澤。
補虛安神呵護睡眠
很多老人晚上睡不好、容易醒,中醫有哪些安神助眠方法可以使用?
“老年人失眠發生率約30%—50%,且隨年齡增長逐漸增高。”徐鳳芹表示,這反映了“老年人多虛多瘀”的生理特點。“虛”即心血虛和肝血虛。從中醫層面講,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因為血虛,心神失養,就會出現入睡困難、多夢易醒問題。“瘀”是指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會擾亂心神,從而加重失眠或反復發生。因此,中醫治療失眠從“補虛”和“安神”兩方面入手。
針對失眠問題,徐鳳芹推薦了兩個食療方:一是桂圓蓮子羹,桂圓肉可養心安神,蓮子健脾益腎,兩者合煮成粥,適合心血不足、睡眠淺、多夢的老年人﹔二是百合棗仁茶,百合能養陰潤肺、清心安神,酸棗仁可養心安神,這兩味合起來煎煮再燜30分鐘,再作代茶飲,適用於心煩、入睡困難的老年人。也可按壓穴位,內關穴和神門穴有寧心安神之效,按壓3—5分鐘,感到微微酸脹即可。
“家人對老年人的呵護支持也很重要。”徐鳳芹補充說,睡前問候或陪伴聊天能提供心理安撫。同時,老年人應保持規律作息,盡量在11點前入睡,避免床頭放手機,下午3點后不喝濃茶等。
飯后行走因人而異
人們常說“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是否適合老年人?
葛金文表示,“飯后百步走”本意是通過舒緩運動來促進脾胃消化和運化水飲,但並不適合所有老年人,應因人而異。
哪些老年人適合飯后緩步慢行?
葛金文介紹,對那些身體素質較好、沒有嚴重慢性病的老年人,飯后適度活動更有益身心健康。其次,脾胃功能較弱、易積食的老人,飯后休息約30分鐘,再以“閑庭信步”的方式慢走10—15分鐘,有助於促進胃腸蠕動,緩解飽脹感。
哪些老人不宜飯后立即行走?葛金文提醒,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飯后行走易導致心腦供血不足,引發頭暈、心絞痛等意外,這類老人飯后最好靜坐或者平躺30—60分鐘﹔患有胃下垂的老人,飯后行走會加重胃的下垂程度﹔平時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的老年人,吃飯后自然感到困倦,這是老年人身體的自我保護信號,應靜臥養氣,強行散步反而會耗傷氣血。
運動養生不傷為本
“老年人運動養生須遵循‘不傷為本,適度為要’的原則。”葛金文提醒,首先要順應自然。老年人氣血不足,身體調節機制不夠,運動要選擇在陽氣升發的早晨或下午陽氣較盛的三點到四點左右,千萬要避開陰氣較盛、天也不亮的清晨或夜晚,也不要在烈日當空的正午。春夏可適當增加運動量,秋冬則應趨向收斂,不要過度運動,特別不要劇烈運動,減少陽氣消耗。其次要量力而行,做到“形勞而神不倦”,運動以微汗舒暢、不覺疲勞為度,切忌大汗氣喘,以免耗傷氣血與心陽。
同時,還要“重點鍛煉,顧護根本”。葛金文指出,老年人腰腿疼痛、關節不利的根本在於腎精虧虛、肝腎不足、氣血衰弱,導致筋骨失養,不通則痛、不通則僵。因此鍛煉應“以養為主、以通為要”,可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溫和動作,壯腰固腎。
此外,老年人的運動不應隻追求形體的活動,更要注重精神的調養。運動時可集中意念於動作與呼吸,使全身放鬆,達到“形神合一”,實現“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葛金文強調,老年人“護本鍛煉”可以遵循下列“三字經”:腰常搓,腎俞熱﹔膝常揉,筋不結﹔腿常抬,血自流﹔腹常摩,脾自強﹔氣常勻,意常守﹔緩柔穩,久見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