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AI+康養,開辟大健康新賽道(新視野)

楊 君 趙 越
2025年10月14日07: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日前,2025深圳國際智慧養老產業博覽會在廣東省深圳會展中心(福田)開幕,集中展示了智慧養老產品與系統性解決方案2000余項,覆蓋智慧居家、智能服務機器人及康復輔具、康養旅居等領域。圖為觀眾在展會現場了解智能機器人。
  新華社記者 梁 旭攝

  不久前,國務院出台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探索推廣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動人工智能在輔助診療、健康管理、醫保服務等場景的應用。“AI+康養”,正成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激發康養產業新動能,開辟大健康產業新賽道,落實健康中國發展戰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健康需求的重要路徑。

  今天,人工智能與實體產業的融合,推動著生產力躍遷與生產關系變革。“AI+康養”標志著大健康產業從技術突破走向融合創新,體現了科技賦能、創新引領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新趨勢。技術是引擎,AI融入診療、康復、養老等環節,催生新產品、新服務,提升服務的覆蓋面與精准度﹔融合是關鍵,AI依托大數據、物聯網與智能決策,推動醫療資源、社會服務與家庭關愛跨域協同,孕育出智慧養老社區、智能慢病管理、遠程康復指導等新業態。這不僅拓展了產業邊界、培育了新增長點,更重塑了康養產業的供給方式與消費形態,為構建全生命周期健康體系提供支撐。

  “AI+康養”推動康養資源從“供需錯位”走向“一體布局”。AI通過智能終端、大數據與雲端協同,系統整合閑置、零散、碎片化資源,提升醫療、人力、設備等要素的跨機構、跨區域配置效率,緩解結構性短缺矛盾。在流程上,AI打破健康管理、診療護理、康復養生之間的壁壘,實現從需求識別到服務傳遞的全鏈條貫通。為推進這一轉變,需構建“智慧健康大腦”,整合環境、檔案、資源等數據,建立區域智能調度平台,破除“服務斷層”﹔制定跨部門數據交換規范,明確數據標准與服務流程,夯實資源優化配置的數字底座﹔建設康養系統集成試點,通過物聯網、雲計算與智能設備融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防治康養”一體化方案。

  “AI+康養”推動康養服務從“同質單一”走向“多元定制”。人工智能催生了智能穿戴、健康監測、醫療輔助器械等產品,培育了健康管家、遠程醫療等新業態,推動服務從人力密集型轉向科技密集型,形成新經濟增長點。其價值在於彰顯科技服務於人的理念,打破標准化、批量化供給方式,走向以人為中心、尊重個體差異的高品質服務新階段。為此,應加大智能康養產品研發推廣,聚焦智能健康監測、慢病管理、康復訓練等領域,加快智能管家、虛擬陪護、康復機器人等產品的應用﹔推動康養服務供應鏈智能化升級,融合具身智能、腦機交互等技術,提升服務從“可用”到“好用”“愛用”的體驗﹔構建人機協同的智能服務體系,將人類情感關懷、復雜決策與機器的精准監測、強大算力結合,形成“技術賦能+人文關懷”的雙重保障。

  “AI+康養”推動大健康生態從“線下實體”走向“數實融合”。傳統康養依賴人力與線下服務,發展受限。而通過數字孿生與AI大模型,可實現對物理系統與服務流程的實時監控、預測維護與自優化決策,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在組織形態上,AI推動產業從傳統層級式向扁平化、網絡化變革,依托遠程交互、虛實聯動重構組織邏輯,打造平台化、生態化模式,推動醫、康、養主體深度融合,實現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的根本轉變。

  為構建數實融合的康養生態,需政府、企業、社會協同發力。強化人才支撐,建立“AI+康養”交叉學科培養體系,加強從業人員數字技能培訓﹔完善數據安全與倫理治理,聚焦隱私保護、數據安全等核心領域,筑牢“安全紅線”與“質量底線”﹔構建數字康養生態組織,打造開放共贏平台,推動產學研用深度合作、協同創新,形成高水平康養產業創新生態。

  “AI+康養”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服務模式與產業生態的深刻重塑。在智慧賦能的同時,堅守以人為本、科技向善,方能真正實現“人人可享”的健康未來。

  (作者均系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