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泉城”濟南用科技破解地鐵和泉水共生難題

2025年10月13日08:10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這是濟南泉水保護地下水監測體系平台界面截屏。新華社發

這是濟南泉水保護地下水監測體系平台界面截屏。新華社發

新華社濟南10月12日電(記者邵琨)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濟南地鐵7號線、9號線的建設工地上一片熱火朝天,貫穿濟南東西的濟南地鐵4號線仍在緊張試運行,為年底開通做准備。

濟南有1000多處泉水,地下泉脈密布,被稱為“泉城”。讓地鐵與泉水共生,成為濟南地鐵建設過程中面臨的首要難題。

山東省地礦局八〇一隊牽頭開展了地鐵建設的前期調查論証,以及線網布局優化工作,承擔了濟南地鐵全部線路的泉水環境影響評價,回答了“濟南哪些區域可以建地鐵”“地鐵建設到底會對泉水造成什麼影響”等問題,攻克了地鐵建設決策階段的難題。

保護泉水需要精准認識泉脈的分布。為了還原看不見、摸不著的地下泉脈脈絡,八〇一隊提出了高精度綜合地質勘查技術。

“就像是給岩溶地下水主徑流通道做了個非常清晰的彩超,把這些通道精細地識別和刻畫出來,為泉水徑流通道的保護奠定了基礎。”八〇一隊總工程師趙志強說。

在做軌道交通線路規劃和選擇站點時,工作人員對敏感地帶的泉水最高水位位置進行監測,規劃軌道線路和站點時不能超過最高水位,需要預留出兩到三米的距離。

濟南地鐵4號線橫穿泉水徑流的核心區域,離趵突泉最近的地方隻有1.4公裡。施工過程中,八〇一隊採用地下水導流技術,依據“U形管”原理,施工人員在地鐵的兩側打垂直入滲的砂石樁,通過石子等把水導流下去,然后通過地鐵的底部,再把水引上來,從而讓地下水徑流從地鐵隧道底部繞過去。

目前,地下水導流技術已應用在濟南地鐵4號線山師東路站、千佛山站、泉城公園站等重要的保泉路段。同時,運用“原水、原位、同層、同質、同量”回灌技術,把地下水位穩定在±10cm以內。

為了進一步降低地鐵建設對泉水的影響,八〇一隊提出“繞、避、抬、升”技術體系,將地鐵線路繞開泉水敏感區、避開地下含水層,並升抬地下線路埋深。

山東省地礦局八〇一隊黨委書記、隊長張雲峰介紹,多年來,團隊一直致力於保泉護泉工作,提出了“調蓄補源、採外補內、開源節流”的保泉模式,構建了國內首個泉域地下水數值模型,助力趵突泉實現22年持續噴涌。

據悉,八〇一隊自主研發的“濟南泉水保護地下水監測體系平台”,整合了213處地下水監測點,構建起北方岩溶地下水智能監測體系,可提前15天發布泉水水位厘米級波動預警,並實現岩溶水運移可視化、可量化。

“這相當於為泉水裝上超強‘CT’,讓地下水流向、流速、水質變化從經驗判斷升級為數據決策。”濟南泉水保護地下水監測體系平台項目負責人馬河寬說。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