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節氣科普

秋分時節,來一場氛圍拉滿的“視覺盛宴”吧!

2025年09月23日10:30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秋分時節,秋高氣爽,陽光不再刺眼,天空湛藍如洗,霞光也染上暖暖的金色,樹葉則紛紛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大自然好像有一把隱形的畫筆,將秋涂抹得色彩斑斕,一場視覺盛宴在秋分之后將徐徐拉開帷幕。為何節氣轉換會帶來微妙的光影與色彩變化?是誰在操控秋天的調色盤?

明淨的大氣

秋天總會讓人感覺秋高氣爽,空氣澄澈通透,遠山輪廓清晰。這是因為入秋后濕度驟降,水汽散射效應銳減,能見度提高。干燥空氣使得氣溶膠不能吸濕性增長從而提高大氣能見度,逐漸增多的南下冷空氣使得垂直湍流加強,有利於空氣中的顆粒物擴散。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秋山明淨而如妝”,王勃《滕王閣序》“秋水共長天一色”,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都在向我們描述秋的澄明和遼遠。

湛藍的天空

秋天的天空不僅高,而且更藍,主要是因為大氣光學效應與季節環境變化的協同作用。夏季高濕高溫環境使水汽與氣溶膠增多,引發米氏散射,稀釋藍色純度。秋季冷空氣南下降低濕度、污染物擴散稀釋,瑞利散射主導性增強,天空呈現更純粹的鈷藍色。另外,秋分后太陽直射點南移,中高緯度地區陽光穿透大氣層的路徑增長,更長路徑使更多藍光被散射至天空,紅光則直達地表,正如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所描摹的秋天:“碧雲天,黃葉地”。

陽光不再刺眼,方向感加強

秋分之后,太陽高度角開始降低,太陽直射輻射通量逐漸下降,紫外線指數也相應降低,這使得陽光不再刺眼。夏季大氣中水汽和氣溶膠較多產生漫射光,光線柔和但方向感弱﹔秋季空氣澄澈,漫射光下降,直射光主導,方向性強,物體投影清晰銳利。從熱力感受來講,夏季高溫高濕抑制汗液蒸發,體感溫度常比實際氣溫高,產生“悶熱”感﹔秋季空氣干燥,汗液蒸發效率高,同等陽光輻射下,體感溫度比實測溫度低,陽光感覺溫暖而不悶熱。

霞光變得濃墨重彩

秋天的霞光呈現出格外濃烈絢麗的色彩。由於大氣渾濁度顯著下降,主導散射的介質從夏季的粗顆粒氣溶膠(米氏散射,漫反射白光)轉變為空氣分子(瑞利散射,選擇性散射藍光),霞光中的長波紅光透射率提高,使紅、橙色系更純粹濃郁,色彩飽和度躍升。太陽高度角下降,陽光穿透大氣路徑比夏季增長使短波藍紫光散射殆盡,僅剩長波紅黃光穿透雲隙。

葉子色彩繽紛

黃、金黃、金紅、絳紅、紫紅、古銅、赭石、琥珀、橙褐斑駁……隨著晝短夜長、氣溫下降,樹木啟動“養分回收程序”分解葉綠素,將鎂、氮等關鍵元素轉移至枝干儲存,葉綠素分解速率大於合成速率,綠色幕布逐漸撤除,使得隱藏色素顯露出真容。葉黃素和胡蘿卜素原本存在於葉片,但被葉綠素強綠色掩蓋,到了秋天就顯露出金黃至橙黃等各種絢爛的顏色。

從光影到色彩,秋日勝景,是節氣流轉贈予我們最瑰麗的禮物。你准備好欣賞這場視覺盛宴了嗎?

作者:王元紅 天氣氣候高級工程師、中國氣象學會會員

審核:陳雲峰 中國氣象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正研級高工

          吳宇 中國氣象學會科普部 項目主管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