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科技創新 推動營養健康食品多樣化
民以食為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食物供給有了更多期待。大食物觀的核心是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踐行大食物觀,正是順應人民群眾食物結構的變化趨勢。大食物觀從國家層面、頂層設計角度居安思危,確保國家食物安全,讓老百姓既能吃得飽,更要吃得好。
大食物觀的提出,既是對中國食品產業發展趨勢的准確判定,也為未來全行業創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政策指引。食品界應做好兩件事:一是研發生產豐富多樣的健康食品供消費者選擇﹔二是教會消費者正確地選擇食品,科學地搭配食物,使各種營養的攝入達到合理水平。
食品產業的發展趨勢是風味和健康雙導向,既要好吃好喝,又要有益身體健康。風味是感性的享受,健康是理性的追求,好吃、營養、健康是關鍵。隻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實現營養健康食品多樣化、功能專一化、風味可口的發展需求,提升食品的風味和營養健康水平。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與健康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豐富多樣、更加營養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從業者思考。作為營養與健康的重要載體,食品產業目前已進入以風味與健康為導向的深度轉型期,面臨一些問題。
比如膳食“三減”(減鹽、減油、減糖)問題。油、鹽、糖源自天然,是重要的營養素,是美味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食品的基礎原料。“三減”原本是從老百姓健康出發提出的膳食策略,但當前對“三減”的不科學認識,可能導致新的健康風險。如,一些食品企業一味追求“三減”,卻忽視產品營養健康屬性的提升﹔一些人片面強調油、鹽、糖的危害性,甚至將其妖魔化。這些現象既不利於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市場的健康轉型。
食品產業的發展,應該採用具有天然、健康特征的功能物質和原料,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化的食物需求。比如,鹽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減鹽需要依靠科技創新,通過咸味肽的研發和應用等,實現減鹽增咸味。
因此,在“減”的同時,少不了功能食品等新一代健康食品的“加”。“減”與“加”雙輪驅動,是實現我國食品產業健康轉型的關鍵所在。應加大對現有食品資源的高值化應用,用科學技術穩妥提升產品的營養價值和功能價值,創新研發更具健康內涵的食品。
我國對食品營養與人體健康腸道微生態學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尤其是在食品組分與營養健康促進的深層關聯研究領域,尚未形成深厚的科學積累。如,食品營養與健康因子作用機制不明確,膳食營養干預基礎研究薄弱,特別是缺少傳統飲食營養與健康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要加強對面廣、量大的大宗谷物主食等食品產業的營養健康升級,減少精制谷物等的攝入,大力發展全谷物、雙蛋白等新興健康食品,破解我國當前營養不均衡導致的營養不良與營養過剩“雙存在”問題。此外,微量功能成分的作用及其在營養健康食品生產中的應用,也應引起高度重視,特別是相關標准的制定。
食品健康創新是全方位的,不僅要有更多的營養功能,也要面對更多的人群。普適性的營養健康食品具有更多的消費群體,專一的功能食品則更有針對性。要重視嬰幼兒、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特定人群的營養健康食品的研發生產,如推出“糖友糕點”等糖尿病人群食品。
此外,食物來源並不局限於大農業領域。生物技術在食物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比如細胞培育肉、人工合成澱粉等。在這一進程中,不僅需要解決科學技術問題,同時也要轉變觀念、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標准。
當前,我國食品產業正處於由大到強的關鍵時期,未來食品科技需要解決食物安全和質量、食品風味和營養、飲食方式和精神文化享受等多重科學問題。食品產業界在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產品價值的同時,應與科技界緊密合作,借助多技術融合,在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中詮釋大食物觀的科學真諦。
(作者:孫寶國,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教授)
(項目統籌:本報記者 陳海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