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機器人“開大會”,中國企業探先機(國際論道)

本報記者 高 喬
2025年08月25日07: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8月17日,獲得亞軍的靈翌科技隊的人形機器人在100米跑步比賽頒獎典禮結束后離場。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

  八月十七日,人形機器人在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足球決賽中比拼。
  陳曉根攝(人民圖片)

  近日,全球首個以人形機器人為參賽主體的綜合性賽事——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在北京市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舉行。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280支參賽隊伍齊聚北京,圍繞競技賽、表演賽、場景賽、外圍賽共26個賽項展開487場比拼,全面展現人形機器人在智能決策、運動協作等領域的前沿成果。人形機器人開起運動會,海外媒體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運動會上閃亮登場的中國企業。

  

  展示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實力

  參加100米跑步、跳高、5v5足球、自由搏擊、乒乓球等體育比賽,進行群體舞蹈、自由體操表演,唱響《穆桂英挂帥》,演繹《秦俑魂》舞蹈,為現場觀眾調制咖啡……在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人形機器人通過體育競技和各類表演,向觀眾展現人形機器人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熱鬧的運動會,吸引海外媒體聚焦。

  美聯社近日報道稱,在北京舉行的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運動會開幕式上,人形機器人跳起了街舞,表演了武術,還彈奏了樂器。來自美國、德國和日本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280支隊伍、500多台人形機器人參加比賽,項目包括足球、跑步和搏擊等。此次運動會正值中國加大力度開發由人工智能驅動的人形機器人之際。

  英國《衛報》網站報道稱,在傳統的自由搏擊運動中,選手們可能流汗、出血,甚至頭部嚴重受傷,而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的“選手”們面臨的卻是另一套挑戰,包括平衡性和電池續航能力。近日,一系列人形機器人賽事在北京的國家速滑館進行,展示了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實力。

  俄羅斯報紙網刊文稱,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既涵蓋田徑和足球等傳統體育競技項目,也涵蓋模擬處理現實生活和專業任務的場景賽,例如醫院場景(藥品分揀技能競技)、酒店場景(清潔服務技能競技)和工廠場景(物料搬運技能競技),此外還設置自由搏擊等外圍賽項。機器人的實際應用尤其受到關注,運動會將測試機器人在日常情境中的實用性與技巧。參賽隊伍可選擇完全自主控制模式或手動遙控模式。

  “致力於發展人形機器人的中國希望通過本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提升技術水平、培育相關產業。人形機器人被寄望於完成傳統工業機器人難以實現的復雜動作。”日本《朝日新聞》近日報道稱。

  企業數量增加,投資多元,應用領域廣泛

  中國人形機器人的閃亮登場,是中國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外媒關注到,當前中國人形機器人及相關產業展現強勁發展活力。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報道分析,放眼全球市場,中國人形機器人具有重要影響力。據調研機構統計,截至2024年底,在世界范圍內已有超過220家企業公布人形機器人模型及相關產品,中國企業約佔一半,中國企業數量明顯具有優勢。“涌入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的資金正加速增長。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融資事件達87起,披露融資金額約109億元,資金來源也呈現多元化特征。”

  據日本《讀賣新聞》報道,2013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23年中國新增工業機器人安裝量達27.6萬台,遠超排名第二的日本。據中國電子學會預測,到203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8700億元人民幣。中國將人形機器人與計算機、智能手機和新能源汽車並列,強調了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重要性。政府支持發展人形機器人的動向日益明顯,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層面。北京市提出到2027年要打造千億級人形機器人產業集群。

  據埃菲社報道,機器人的潛力不僅限於工業領域。機器人的雙手可以協助外科醫生進行微創手術,成為能解讀肌肉信號的智能假肢,或者自動化處理復雜的家務,如按成熟度將水果分類、折疊衣物或安全操作刀具等。一切都發生在已經擁有超過470億美元機器人市場規模的中國。根據摩根士丹利的預測,到2028年,中國的機器人市場規模可能增至1080億美元。2024年,中國機器人專利申請量佔全球機器人專利申請總量的2/3。

  本土技術發展快速,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連日來,重磅機器人領域“大會”在中國接連舉辦:8月上旬,2025年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舉辦,匯聚200多家中外機器人企業,展出1500余件產品,首發新品超過100款。7月下旬,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在上海舉辦,大會發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劃》,旨在通過有效的國際合作推動人工智能的包容、公平、安全發展。外媒關注到,中國在機器人行業的活躍表現,日漸顯現出強大國際影響力。

  據塔斯社報道,中國擁有全世界發展最快的機器人技術市場之一,已經連續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地位,202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超過30萬套。去年,中國的服務機器人產量達到1052萬套,同比增長34%。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在報道中分析,人形機器人大規模融入日常生活的技術瓶頸在於缺乏尖端人工智能模型和足夠的訓練數據。人形機器人需要海量的動作捕捉、視覺、觸覺和音頻數據,再結合模擬技術,才能構建出在現實世界中導引和互動所需的感知與行為圖譜。中國已有多家初創企業投入“數據工廠”的建設,通過雇用人員操作機器人或穿戴設備,捕捉人機交互數據,用於訓練機器人。雖然能夠提高生產力的人形機器人的廣泛應用可能仍是一個遙遠的願景,但中國企業正在加速向前。

  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近日報道稱,全球供應鏈重組使得東南亞和其他地方涌現大量新工廠,為生產線提供人力以及物流服務的“中國制造”機器人也隨之涌現。近5年來,來自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包括外國制造商在中國生產的機器人,出貨量每年都在增長,2024年出口額達到11.3億美元。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2025年上半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出口額達到7.46億美元,同比增長近60%。制造機器人及其零部件的中國公司如雨后春筍涌現。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有機器人相關企業超過93萬家。中國本身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激烈的國內競爭也促使中國機器人制造商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南非獨立在線新聞網站報道稱,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相關的科技企業不僅提升了中國的本土技術實力,還將影響力擴展至全球。中國已准備好在塑造人工智能未來的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之路不僅是讓機器變得更智能,更是要利用這種智能為所有人構建一個更互聯互通、更便捷且更具包容性的社會。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