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等10家團隊以科技賦能草原畜牧業現代化轉型
“智慧放牧”不再遙遠

提高草畜生產轉化效率、解決草畜矛盾等難題,是草原畜牧業發展必須直面的課題。202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聯合北京理工大學等9家科研機構,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下,開展“天然草原智能放牧與草畜精准管控關鍵技術”攻關,以科技賦能草原畜牧業現代化轉型。
項目負責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辛曉平介紹,針對天然草原畜牧業數字化管理的理論和技術瓶頸,聯合團隊創新性地應用空天信息、人工智能、5G通信等多種技術,構建了三大技術體系——
全域感知的“智慧眼”。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和地基感測組成的“空天地一體化”技術,打造了覆蓋百萬平方公裡草原牧場的“智慧之眼”,清晰呈現草場的變化、牲畜的蹤跡。
可取代人工放牧的“智能系統”。比如,研發能夠快速完成運動牲畜生理指標精准測量的“牲畜健康監測站”,捕捉牲畜的採食頻率、咀嚼力度、活動蹤跡的“行為解碼頸環”,音頻預警+精准電刺激、可24小時值守的“虛擬圍欄系統”等。
實現草畜精准飼養的“智慧管理”。比如,科研人員按家畜品種、性別、年齡和生長階段,精准匹配營養和能量供需過程。結合出欄周期算法,精准調控各階段牲畜數量,讓草場負載始終處於最優閾值等。
“通過一系列技術集成,數據、指令、模型,最終匯入‘智牧通’雲平台,形成牧場的‘智慧大腦’。”辛曉平說,“未來,牧民坐在家中,操作手機就能實現‘智慧放牧’。”
前不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舉辦的現場交流會上,聯合團隊取得的成果得到與會專家肯定。辛曉平表示,將與相關部門積極合作,在前期示范的基礎上加快項目成果的大規模推廣應用,助力我國草場畜牧業現代化轉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5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