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23平方公裡的地域面積,分布著2005棟高層建筑

重慶市渝中區推動高樓消防智能監管

本報記者 姜 峰
2025年08月01日07: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重慶市渝中區雙鋼路小區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共有40棟居民樓,高層建筑達12棟。走進該小區,隻見28號樓門口貼著醒目的“高樓消防碼”,拿起手機一掃,地上樓層數、建筑高度和面積、物業管理主體、消防維保單位、月度檢測報告、網格巡查情況等信息一目了然。“還有我的名字和手機號,點開即可撥打。”重慶市祥佳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金澤維,是該小區消防安全第一責任人。

  重慶市是山城地貌,高樓密集。以渝中區為例,23平方公裡的地域面積,分布著2005棟高層建筑(公共建筑24米以上、居民建筑10層及以上)。近年來,渝中區構建涵蓋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的綜合智能監管體系,努力守護高樓消防安全。

  智慧感知,提高隱患發現能力。“28號樓樓頂消防水箱,液位監測值1.23米,達到下限預警。”雙鋼路小區消防水壓監測終端自動提示預警,金澤維第一時間將問題上報,維保單位很快到場解決隱患——這一事件,記錄在雙鋼路小區微型消防站的物聯網數據系統裡。系統歸集了小區布設的獨立式可燃氣體探測器、消防通道攝像頭、高分貝警報器等各類智能感知設備共187個,已自動發現、及時處置警情9件。

  掃描“高樓消防碼”后點擊“上報隱患”,裡面是雙鋼路小區居民反映的隱患信息。“樓道消火栓被雜物遮擋,我掃碼上報,第二天就有人清理走。”小區居民朱建國說。

  “基於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台,全區接入了25.49萬個消防感知資源,涵蓋生命通道監控、消防控制室監控、水壓監測、智能煙感等。”渝中區大數據發展局局長張峻告訴記者,“我們已經對2005棟高層建筑全部實現‘一樓一碼’管理。”

  智能統籌,多跨協同處置警情。“南紀門街道凱旋路85號住宅冒煙。”一天中午11時49分,“渝中消防綜合場景”實時感知到火情,通過渝中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將信息第一時間推送至區消防救援局、區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隊、南紀門街道等協同單位,同步調度網格員及微型消防站人員快速到場——原來是居民窗台雜物起火。微型消防站人員馬騰飛和彭洪及時滅火,並將現場照片發給出警的消防人員。11時57分,消防人員現場勘查,確定火已被扑滅。總共8分鐘,一場火情得以“打早、滅小”於初期。

  這是“渝中消防綜合場景”的一次實踐。“火情先期處置時間提前了2到3分鐘,30%的火情處置在消防車到達前。”渝中區消防救援局局長張雪梅說。“我們還在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集成了隱患排查、消防車通行保暢等7類事項的智能預案,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閉環機制。”張峻介紹。

  渝中區大坪街道長城小區內部布局緊湊,消防通道被佔用現象頻發,過去靠人力監管屢禁不止。視頻監測、圖像分析、超時預警、迅速響應、立即處置……“渝中消防綜合場景”運用圖像識別自動預警技術解決了難題。如今,渝中區1152個消防通道加裝了1269個攝像頭,助力消防車保暢。

  重慶市消防救援局信息通信處副處長肖璐介紹,針對夏季高溫用電量陡增的實際,消防救援局依托“高樓消防”應用,與電網企業實現用電異常數據共享,精准識別大功率用電器具類型和用電線路的電弧放電、漏電、短路、過載、過溫等情況,對高層公共建筑、大型商業綜合體等重點場所實時監測預警。

  “在消防安全監管方面,渝中區還面臨老舊建筑感知點位較少、現有登高救援設備等在可達高度和救援效率上存在局限、部分企業和社會組織在消防培訓方面投入不足、居民違規用火用電等短板。”張峻表示,“我們將聚焦問題,努力走出高樓消防智能監管新路徑。”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喬璐、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