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一睹國寶真容 觸摸古人智慧

2025年07月31日08:38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近期,“中華錦繡——‘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國寶展”在新疆博物館正式開展,標志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以下簡稱“‘五星’錦護臂”)“入駐”新家12號館。這不僅是這件國寶的“搬家”,還是科技助力展覽全方位升級的見証。

在全新的展廳內,參觀者可以在全域交互劇場沉浸式了解國寶的前世今生﹔或在數字織機上感受織錦的每一寸經緯﹔也能在人工智能問答機前體驗關於國寶的“十萬個為什麼”。

新疆博物館館長於志勇表示,本次展覽是全國首次針對一件國寶舉辦的主題特展。展覽充分利用數字化科技賦能,生動展現這件國寶所承載的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和絲綢之路上的國家記憶,讓觀眾從“看文物”轉向“懂歷史”。

跨學科思維帶給觀眾全新體驗

1995年,東漢時期的“五星”錦護臂在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受到海內外各界持續關注。2002年,這件珍品被國務院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作為新疆知名度最高的國家寶藏,“五星”錦護臂長期安放在新疆博物館 8 號館,和其他珍貴文物一起訴說著歷史的厚重。

“‘五星’錦護臂在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領域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單憑一件文物難以最大化實現其價值。”於志勇介紹,2023年,在國家和自治區的支持下,“中華錦繡——‘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國寶展”項目啟動實施。

經過三年緊張有序的工作,項目團隊以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美術學等社會人文科學為基礎,充分運用多樣的展示手段和跨學科思維架構,深度挖掘國寶文物的歷史價值,實現文物的有效利用和創新性展示,讓文物“活”起來。

走進展廳,“五星”錦護臂陳列在一個圓柱形透明展櫃裡。“圓柱形獨立展櫃突破了傳統方形展櫃的視覺局限,營造出‘懸浮’的視覺效果,帶給觀眾全新體驗。”作為展覽項目承接方,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副院長楊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個智能多參數展櫃可實現照明、濕度、溫度的無級調控,並具有遠程操作、實時監控、多平台協同的智慧化功能,全面保障文物安全。除了一睹國寶真容,游客還能通過大量出土文物和數字化影像,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如國寶的發現歷程、“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文字及織錦紋樣內涵等。“多元化的展示,全面闡釋了國寶所蘊含的豐富知識、智慧和藝術,闡明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的發展歷史,對講好中國新疆故事也很有幫助。”於志勇說。

高科技手段呈現國寶前世今生

“好有科技感”“這個真炫酷”……展廳裡不時響起年輕游客的贊嘆聲。

“國寶展示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要滿足大家的求知欲,就必須挖掘其背后的獨到之處。”於志勇表示,這次展覽全景式呈現國寶的前世今生,其中大量的互動裝置,對追逐科技的年輕群體更有吸引力。

2018年,我國科技考古工作者利用復原的漢代提花織機,對“五星”織錦成功進行復原。在此次展覽中,一台數字織機的出現,讓游客能在光影變化之間穿越千年。

這台數字織機採用木質實體和電子屏幕相結合的方式,將織造原理轉化為可觸及、可感知的操作體驗。游客手持梭子完成經線和緯線的編織過程,絢麗的織樣會實時顯現在電子屏上。“屏幕上全是各種顏色的細線,一推一拉間,我感受到古人織錦時的智慧。”來自福建的游客黃巧妹說。

感嘆完織錦工藝的巧奪天工,黃巧妹和家人被變幻的光影吸引,走進全域交互劇場。“這個劇場‘渾身’都是高科技。”楊思介紹,劇場通過空間數字聲場、體感交互等技術,將尼雅遺址的實景影像和模擬圖景有機融合,利用激光交互技術、全景聲技術和裸眼 3D 等,激發了觀眾的共鳴。

楊思說,新疆博物館還設置了首個基於DeepSeek技術的智能問答機。前期已經圍繞國寶主題,向問答機“投喂”了海量權威資料,完成了數據的本地化部署和上萬次的問答測試。游客隻需在對話框輸入問題,很快就能彈出答案,開啟雙向智能互動新模式。

從智能展櫃到數字織機,在全域交互劇場的光影中,古人的智慧在這裡化作可觸摸的溫度。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劉敬、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