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基層診療盡顯“科技范兒”
科技日報北京7月28日電 (記者張佳星)區域醫學影像中心遠程為社區衛生機構閱片、運用AI外周血細胞形態學分析技術對血液病早篩早診、通過AI眼底篩查平台檢測眼部疾病……在國家衛生健康委28日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深化醫改、提升基層診療能力的一系列做法透著“科技范兒”。
“在信息聯通方面,我們建立了醫療、醫保、醫藥‘三醫’數據共享機制,規劃建設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許心超說,“三醫”領域當前已經形成了多個信息化應用場景,並形成了“京智”三醫聯動平台。
據介紹,“京通”便民服務平台,集成“三醫”服務,不僅可以優化診前和基層轉診服務,進行統一挂號,還會發布兒童門診、康護醫療等服務地圖,為群眾提供附近藥店查詢和醫院車位空余等信息。
“基於統一信息平台的建設,我們推動22家市屬醫院全部門診號源下放到基層,10家在京央屬醫院有50%的門診號源也都下放到基層。”北京市衛生健康委黨委書記鐘東波介紹,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基層轉診更加便捷。
信息化不僅方便群眾就醫,還實實在在地降低就醫費用。“今年1月以來,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惠及患者近70萬人次,節約資金1900萬元。”鐘東波說,有的醫院借助信息化手段,出院時間大幅縮短,209家二級以上醫院實現醫保移動支付。除了開展線上復診等互聯網診療,各醫院還“因院制宜”創新開展無痛胃腸鏡預評估、自助開單審核等服務,通過線上線下有效銜接,縮短患者就醫時間,降低就醫成本。
在北京海澱,AI在醫療領域得到深入應用。北京市海澱區副區長林航說,區域醫學影像中心、AI雲診平台、信息雲存儲等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形成了社區檢查、專科醫院診斷的高效診療模式,有效推動疾病預防關口前移。
林航介紹,為促進新研發的藥物和器械轉化應用,海澱區成立了高新科技臨床轉化應用中心和全國首個臨床醫學概念驗証中心,2024年兌現政策獎勵補貼2.7億元,其中新藥研發和醫療器械佔比超40%。海澱區還成立了骨科機器人聯盟,運用機器人累計開展手術3000余例,促進常規手術標准化、復雜手術微創化、高難手術智能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