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台風過境后,海灘上的“毒寶”可別撿
最近,剛剛給東南沿海帶來強降雨的今年第6號台風“韋帕”已減弱為熱帶風暴。據媒體報道,台風過境后,福州海灘上“生蚝遍地”,引來大量市民趕海來撿。對於喜愛趕海的人來說,台風過后是“撿寶”的好機會,因為有不少近海、淺海的“生猛海鮮”會在台風過境時被大風浪“拍在海灘上”。
無獨有偶,2022年9月,台風“梅花”過境后,青島海灘上出現了大量海蠣子、蛤蜊、花螺等,引來不少市民趕海“摟海鮮”﹔2025年6月,台風“蝴蝶”過境后,廣東沿海附近的海灘上出現大量毛蚶、生蚝,不少人甚至拎著水桶來白撿“天降海鮮”。
其實這種行為有很大的安全隱患。一方面,這些海鮮中可能存在大量變質的,不能輕易食用﹔另一方面,台風過境時的大風浪不僅會把我們熟知的“海鮮”拍上海灘,也有可能把一些有毒生物帶上來,貿然拾撿是很危險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台風過境后的海灘上可能會有哪些“毒寶”。
警惕“毒魚”
作為海洋中數量和種類最多的脊椎動物,大海絕對是魚類的主場。它們的“求生技能”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如繁殖力超強的翻車鲀,攻擊力凶悍的大白鯊等。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魚類依靠“生化武器”自衛,我們不妨叫它們“毒魚”。
我國海域遼闊,海岸線漫長,棲息著不少有毒魚類。有毒魚類依據毒液發揮作用的具體部位不同,分為肉毒魚類、鲀毒魚類、卵毒魚類、膽毒魚類、血毒魚類、肝毒魚類和刺毒魚類等。而在“撿”的過程中能給人造成直接創傷而致中毒的,主要是刺毒魚類,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我國部分刺毒魚類。
1、虎鯊科、角鯊科
你沒聽錯,鯊魚中也有會用毒的家伙。虎鯊科、角鯊科的鯊魚均有2個背鰭,在其前方的鰭棘后方有淺溝,其內有毒腺組織。
虎鯊類、角鯊類棲息於淺海或海灣的底層。虎鯊類在我國東海以南,以及黃海、渤海有分布﹔角鯊類在我國東海、黃海、南海有分布。
2、鲼形目
主要分為兩大類——身體呈圓盤狀的魟亞目、身體呈菱形狀的鲼亞目,均與鯊魚有親戚關系,它們的毒器在於尾部的“尾刺”,其腹面兩側各有一道“側腹溝”,該溝內有毒腺組織。
我國常見的魟亞目有魟科、扁魟科、燕魟科等,常見的鲼亞目有鲼科、鷂鲼科等,大多在淺海、海灣及礁石間生活,少量生活於深海。我國東海分布的鲼形目魚類最多,南海、黃海、渤海亦有分布。
3、鲇形目
鲇形目中的海棲鲇類包括海鲇科和鰻鲇科,其背鰭和胸鰭上生有鰭棘,也有的僅胸鰭有鰭棘,毒腺便位於鰭棘前后側的皮膜中。
我國東海、南海均分布有鰻鲇科和海鲇科。
4、瞻星魚科
瞻星魚科中某些物種的胸鰭基部的前上側生有肱棘,毒腺組織就在肱棘的前側溝內。
瞻星魚科是常將身體埋於海水泥沙中的底棲魚類,長相丑陋,就算“純良無害”估計很多人也不願接近它們。我國東海、南海、黃海、渤海均有分布。
5、鲉形目
鲉類美麗,卻實在“狠毒”。包括鲉科、絨皮鲉科、毒鲉科等在內的鲉形目魚類,其背鰭、臀鰭、腹鰭的鰭棘均有背側溝,溝內生有毒腺組織,可以說,鲉形目“物攻+特攻”的攻擊范圍比前面那些刺毒魚類大多了,並且是刺毒魚類裡的絕對“主力軍”。
鲉形目多棲息於岩礁、珊瑚礁及海藻場中。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海,東海、黃海、渤海亦有分布。
知識拓展:鲀形目
以外形似“豚”而得名,是我國最典型的有毒經濟魚類。人們對鲀形目魚類可謂愛恨交織——其肉質鮮嫩、味美可口,但內臟、血液含有劇毒,人畜誤食后均可致死,因此若在海灘上偶遇這些萌物千萬不要隨意拾撿,更不要帶回家自己烹調!
鲀形目中比較知名的是東方鲀,其海水養殖的常見種,如紅鰭東方鲀,暗紋東方鲀等都是海水魚類。
當心“毒蛇”
中生代以后,爬行動物在海洋的存在感大大降低。今天的地球海洋中,也隻有海龜科、棱皮龜科、鬣蜥科中的海鬣蜥、鱷目中的灣鱷,以及眼鏡蛇科的部分種類能夠在大海中游弋。
這其中,眼鏡蛇科中的海蛇亞科、扁尾海蛇亞科常被我們統稱為海蛇,它們不僅能夠生存於溫暖熱帶海域,還依靠在毒蛇界都稱得上頂尖的毒液而令人聞風喪膽。我國海蛇資源豐富,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種類。
1、藍灰扁尾海蛇
相比於海蛇亞科,扁尾海蛇亞科與陸地的聯系更密切。如藍灰扁尾海蛇,夜晚會“登陸”活動,每年產卵期間也會沿岸的沙灘、岩礁間產卵。藍灰扁尾海蛇分布在我國台灣沿岸。
2、青環海蛇
青環海蛇是我國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種海蛇——遼寧、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的沿海均有分布。
青環海蛇毒液的半數致死量為0.05mg/kg。
3、平頦海蛇
這是一種頭大體粗壯的海蛇,多棲息在沿海珊瑚礁及多岩石的海水中。我國山東、福建、海南、台灣、廣西、香港等地的沿海有分布。
平頦海蛇毒液的半數致死量為0.06mg/kg。
4、長吻海蛇
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海蛇,與“離不開陸地”的藍灰扁尾海蛇不同,長吻海蛇能遠離海岸,是典型的“遠洋”海蛇。不過別以為這樣你在海灘上就碰不到它了——1973年,青島水族館的工作人員就在館前的海灘上採集到一條雌性標本。長吻海蛇廣泛分布於我國山東、浙江、福建、海南、台灣、廣東等地的沿海海域。
長吻海蛇毒液的半數致死量在0.067-0.227mg/kg。
小結:海蛇屬於前溝牙類毒蛇。前溝牙蛇類的毒牙著生在上頜骨前部,其后緣凹成縱溝,毒液通過溝從蛇的毒腺流入獵物的肌肉中,這類毒蛇的毒牙殺傷力強,被咬者中毒率極高。
注意“毒水母”
水母看似美麗且“與世無爭”,但其中不乏用毒高手。近年來,有關一些毒性猛烈的水母蜇人致傷甚至致死的報道屢見不鮮。根據2008年出版的《中國海洋生物名錄》統計,我國已被記載的水母種類已超過400種。其中,常見的有毒水母十幾種。我們不能忽視它們,有必要認識一下(種類太多,這裡簡單介紹幾種)。
1、帆水母
水母體像一口鐘,接觸物體時,帆水母的刺絲囊內的壓力將“刺絲”飛射出去並注入毒液,如同暗器。帆水母毒素雖不致命,但可引起過敏反應。
帆水母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海區。我國台灣的淺灘,浙江舟山、福建平潭的外海,以及南海有分布。
2、僧帽水母
諢名“葡萄牙戰艦”,近年來霸屏社交網絡的網紅水母。浮囊體呈胞囊狀(很多人說像餃子),前后端略帶藍紫色,所以又被戲稱“漂亮的餃子”。實則是冷酷的殺手,其觸手超長(有的可達30米),觸手上的刺細胞內含毒性極強的毒液。
僧帽水母主要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海區,我國東海、南海(含西沙群島海域)有分布。
3、海蜇
聞名吃貨界多年的大型食用水母。福建的炒海蜇、天津的蟄皮菜心、煙台的海蜇湯……好吃是好吃,但海蜇在合格進入市場前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毒物。海蜇觸手上的刺絲囊也能射出毒液,人體皮膚接觸后會引發瘙痒、疼痛,嚴重時會造成局部壞死、休克、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所以,別以為你常吃海蜇,就能大膽地在台風過后去海灘撿海蜇了。
海蜇是暖水性水母,在我國分布廣泛,北至渤海、南至南海北部均可見。
作者:盒子貓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審核:劉清華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