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探索太陽,飛得更近(科技大觀)

張葦杭  田 暉
2025年07月16日07: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日,帕克太陽探測器再一次近距離飛掠太陽。這艘汽車大小的探測器在距離太陽表面約620萬公裡的范圍內,以每小時約68.7萬公裡的速度飛行,延續了去年底以來的兩次飛行距離紀錄,將為探索太陽大氣與太陽風提供更多數據。

  太陽為何這麼難“靠近”?這要從太陽的構造說起。太陽半徑約為70萬公裡,能量來自其內部中心區域持續發生的核聚變反應。這股能量一路向外傳遞,太陽內部的溫度也隨之逐漸降低。在太陽表面之上,存在著延伸至數個太陽半徑以外的大氣結構,由內而外主要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三個層次。在光球層之上,太陽大氣的溫度不僅沒有隨著與日心距離的增加而降低,反而總體在不斷升高,最外層的日冕的溫度更是高達百萬攝氏度,遠超太陽表面的溫度。太陽大氣不僅熱,能量還特別足,會不斷向外釋放超聲速的帶電粒子流,即“太陽風”,其速度通常可達每秒數百公裡。

  日冕為什麼會如此熾熱?太陽風是如何被加速的?太陽高能粒子的起源在哪裡?把探測器送入太陽大氣,研究日冕和太陽風的成分與物理性質,是解答這些科學謎題的重要途徑。帕克太陽探測器主要配備了4台先進儀器:太陽風電子、阿爾法粒子與質子探測器用於測量太陽風中主要粒子的密度、速度、溫度等物理參數﹔寬視場成像儀用於對太陽風及其擾動結構進行拍照觀測﹔電磁場探測儀用於檢測太陽風中的電磁場變化﹔太陽高能粒子集成探測儀用於研究太陽高能粒子的產生和傳播過程。為了讓帕克太陽探測器可以承受極強的太陽輻射,科學家專門設計了一套熱防護系統,在探測器朝向太陽的一面安裝了由碳復合材料制成的防熱罩,從而確保后方的儀器正常運行。

  自2018年8月發射以來,帕克太陽探測器一共24次近距離飛掠太陽,對日冕大氣和太陽風進行探測,取得了一系列發現。比如,發現太陽風磁場的折回結構,証實太陽附近無塵區的存在。2024年11月6日,帕克太陽探測器完成了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金星引力助推飛行,將自身送入任務設定的最終軌道,並於同年12月、今年3月和6月實現了迄今為止最接近太陽的飛掠。此次飛掠是計劃中的最后一次,在這之后帕克太陽探測器將繼續圍繞太陽運行並持續進行觀測,直至明年對任務進行評估與調整。隨著推進劑耗盡,探測器將失去姿態控制功能,其太陽探測之旅也將隨之落幕。

  太陽活動強度表現出約11年周期變化的特征,目前太陽正處於第25活動周的極大年。在此期間,太陽表面黑子數量顯著增加,磁場結構更加復雜,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等劇烈活動頻繁發生,對地球空間環境的影響顯著增大。太陽的爆發活動可能會導致地球極光范圍向中低緯度擴展,甚至影響到中緯度地區的電網、衛星、通信和導航系統等。

  為深入理解這些爆發活動背后的物理機制,除了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帕克太陽探測器外,歐洲的“太陽軌道飛行器”和我國的“夸父一號”“羲和號”及風雲衛星等,也參與觀測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在不久的將來,科研人員還將構建太陽立體監測體系,以進一步揭示太陽大氣中發生的物理過程,並提升對太陽活動的預測能力,更好應對太陽風暴影響,減少對航天器及地面電力系統等重要設施的潛在威脅。科學家對太陽奧秘的揭示,不僅有助於提升我們對恆星活動及行星宜居性的認知,還將為人類通往深空的旅程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6日 15 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