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注意看!孫悟空身上有“納涼神器”?

2025年07月10日10:00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讀《西游記》的時候,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孫悟空在大鬧天宮時,是“身穿金甲冑,頭戴紫金冠,足踏藕絲步雲履”。這其中的“藕絲步雲履”是他在東海龍宮“借”寶時,北海龍王敖順贈送的。神話歸神話,現實中藕絲應該不能加工制作成紡織品吧……等等,未必!

文獻中的秘密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藕絲布”是一種僅見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季紡織品。它的制作技藝早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裡,它的實物則因為本身是植物難以保存而難覓其蹤。

據《天工開物·乃服篇》記載:“蓮藕莖絲,採之可績為布”。古代行文,蓮、藕、荷是可以互用的。因此,上文的意思大致就是,蓮藕的莖部纖維,收集起來可以織成布。《天工開物》初版刊刻於明朝崇禎年間,由此推斷,至遲在明末我國人民已經熟練掌握了“藕絲布”的織造技藝。

其實,早在唐宋時期,“藕絲”紡織品就已經大量出現在文人墨客們的詩詞裡了。比如:

粉霞紅綬藕絲裙,青洲步拾蘭苕春。——[唐]李賀《天上謠》

藕絲衫子柳花裙,空著沈香慢火熏。——[唐]元稹《白衣裳二首》

我們不難發現,“藕絲布”大致應該是一種很細膩、輕薄、透的紡織品。

南宋陸游《聽琴》有雲:“疏帘曲檻蘋風涼,細腰美人藕絲裳。”其描寫了夏天在疏帘垂下的曲檻邊,一位穿著藕絲裙的纖腰美人。陸游最大的官職不過就是四品寶章閣待制,由此亦不難看出宋朝的“藕絲布”可能已經不再是什麼奢侈的紡織品了。

古老的技藝

難道藕絲紡織品隻存在於塵封的文獻中了嗎?不。

近年來,我國的一些紡織院校逐步復原了傳統的藕絲(荷纖維)織布技藝。原來,古人筆下“藕絲裙”“藕絲衫子”等紡織品所用的“藕絲”並非“藕斷絲連”裡說的藕絲,而是指從荷葉莖部帶狀螺旋狀導管及管胞的次生壁抽長而成的植物纖維,它也被稱之為荷纖維或蓮纖維。

制作荷纖維的第一步便是收集直徑在3-5厘米的成熟荷葉莖杆。而不同的制取方式各有優缺點:

濕態人工抽取:制取的荷纖維柔軟細長,潔白飄逸,類似於蠶絲﹔

干態機械加工法:制成的荷纖維則呈現棕白色,纖維較硬﹔

微生物加工法:也叫“水漚法”,將荷葉莖杆浸泡在水中,利用微生物分解其內部的橫向連接物質。

在尚未大規模商業化生產的情況下,主要採用的是濕態人工抽取的方式。一般來說,新鮮的荷葉莖要在一天之內完成抽絲則品質更為優良。

1、用一個特制的小而鋒利的鐵片將荷葉莖的尾部切開﹔

2、用一個旋轉加拉扯的動作,一根長長的荷纖維便出現在了工匠們的手中﹔

3、用米湯對抽取的荷纖維進行浸泡,以增加其柔韌性﹔

4、將荷纖維手搓成短線,再連接成長線﹔

5、沖洗、晾晒、紡錘等。

涼爽的奧秘

荷纖維是由多根單絲纖維締合成的扁平狀復絲纖維。它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其表面縱向光滑,略有橫紋﹔截面近似圓形,有中腔和孔洞。

一件紡織品穿著、使用是否涼快與其本身的吸濕性密切相關。

吸濕性好的紡織品能夠及時吸收並蒸發汗液,從而帶走皮膚表面的熱量,使人感到涼爽。而在實驗室標准狀態下,荷纖維的吸濕回潮率為10.34%,放濕回潮率為12.62%,綜合來看其具有較好的吸、放濕性能。

其中空結構與吸濕透氣性相輔相成,也使其水分蒸發速度非常快,干燥時間比棉短很多。

優異的性能

荷纖維不僅具有卓越的吸濕、導濕、透氣、快干性能,帶來極致干爽舒適感,還具有強大的天然抗菌、防霉、防紫外線能力,親膚低敏,接觸涼感明顯,柔軟順滑中帶有獨特的挺括感,且純天然、完全可生物降解。

這些特性使荷纖維在高端時裝(尤其夏季服飾、圍巾)、環保家居紡織品(床品、窗帘)、特色紀念品、創新醫療紡織品(敷料、繃帶)以及追求極致天然和功能性體驗的領域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潛力。

作者:程醉 《中國纖檢》雜志編輯,2016年、2018年北京市科協“和院士一起做科普”科普創客大賽三等獎獲得者

審核:孟進 中國紗線網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張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