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動物偽裝不完美也能嚇退天敵?

食蚜蠅會模仿黃黑相間的胡蜂。圖片由AI生成
在自然界中,有些動物並不具備尖銳的防御武器,卻依然能嚇退天敵——它們靠的是“偽裝”。比如一些無害的食蚜蠅,會模仿黃黑相間的胡蜂,讓捕食者誤以為它們也“不好惹”。這種現象被稱為“貝氏擬態”,也就是“弱者裝強”的生存策略。
但奇怪的是,並不是所有模仿都那麼逼真——有的食蚜蠅看起來和胡蜂幾乎一模一樣,而有些則只是“沾點邊”,顏色對了、形狀不對,或者體型差了一大截。這就讓人疑惑了:既然模仿得越像,就越能嚇退敵人,那為什麼這些“不像”的擬態還沒被淘汰呢?
《自然》雜志上一項最新研究給出了一個有趣的解釋:原來並不是所有捕食者都那麼“挑剔”。
由英國諾丁漢大學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團隊用3D打印技術制作了一系列昆虫模型,包括真正的胡蜂、各種不同程度模仿胡蜂的食蚜蠅,還有完全不相關的普通蒼蠅。然后把這些小家伙放在野外,觀察捕食者的反應。
結果發現,鳥類這個主要的捕食者群體非常“眼尖”。它們不僅能分辨出哪些是真胡蜂、哪些是假貨,還特別擅長識別那些模仿得不夠像的“冒牌貨”。當面對這些3D打印的獵物時,鳥兒們大多選擇避開真正有毒的胡蜂模型,而更願意嘗試那些擬態不完美的“假貨”。
有趣的是,無脊椎動物捕食者,比如蟹蛛、跳蛛和螳螂,就沒那麼精明了。它們似乎分不清誰是真的危險分子,誰是“紙老虎”。這也就意味著,即使某些擬態長得不太像胡蜂,在面對這些不太講究的捕食者時,依然能起到保護作用。
換句話說,“不像”不一定吃虧。如果它們能讓一部分捕食者上當,就足夠活下去並傳宗接代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自然界中,我們會看到如此多樣的擬態形態——從完美復刻到似像非像,每一種都有它的生存空間。
科學家還測試了“多面手”式擬態的想法,也就是試圖同時模仿多種有毒生物。不過實驗結果顯示,這種“廣撒網”策略並沒有帶來額外的好處。也就是說,與其費勁地模仿多個對象,不如專攻一種,騙住關鍵的捕食者更有效。
這項研究不僅揭開了擬態演化中的一個謎團,也讓我們意識到:在大自然的舞台上,生存的關鍵不是完美,而是夠用。
哪怕只是披上一件“嚇人”的外衣,只要能在關鍵時刻躲過一劫,就已經足夠成功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