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過量信息影響人的思維和生活方式 

大腦也怕“超載” 專家呼吁科學管理“數字攝入”

2025年07月03日07: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AI制圖

AI制圖

每天,當你習以為常地刷了上百條短視頻、在朋友圈點贊無數時,大腦正經歷著信息“超載”的考驗。失眠、健忘、注意力低下、隱性疲勞、孤獨感和抑郁問題……大量碎片化、低質量信息,正悄然加劇著人們的身心負擔。

  不堪重負的大腦

  “腦腐”,牛津大學出版社評出的2024年度熱詞之一,因為形象描述了一種信息時代“病症”,引起許多人的關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孫曉艷說,“腦腐”並不是指大腦真的發生病變,而是對信息“超載”導致認知下降或精神疲勞的一種感覺描述,“這就像讓大腦在高原上持續負重奔跑”。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認知科學與心理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蔣毅認為,從目前研究成果來看,海量信息會對大腦的認知方式產生影響,使大腦對信息處理的方式從原本更適應深度思考的模式,變成注意力轉移更為頻繁、記憶鞏固減少的淺層認知模式。

  陷在手機裡,是許多人的生活狀態。隨著物聯網基礎設施及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的普及,我們每個人既時刻產生大量數據,同時也被大數據所包圍。

  “當前信息海洋的80%都是用戶生成信息,比如人們在社交或電子商務平台發布的文本信息、音視頻、圖片等。”信息科學學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預聘副教授王超說,這種“隨時隨地”的信息加工、分發,造成了數據量前所未有的大爆發。而未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帶來的信息洪流則更加洶涌。

  在過量信息“挾持”下,大腦不堪重負。發表於《神經元》(Neuron)雜志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人類的感官系統能以每秒約10億比特的速度收集信息,但大腦的整體信息處理速度卻隻有每秒10比特。換句話說,大腦能處理的信息遠遠小於接收到的信息。

  北京天壇醫院認知障礙性疾病科副主任徐俊打比方說,“我們感官系統收集信息的速度就像一個巨大的瀑布,每秒有海量的水流下來﹔而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就像一個滴管,每秒只能滴出一滴水。”

  人們為何停不下來刷手機?

  根據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數據,中國每人每天花在各類短視頻平台的時長超過150分鐘,居所有互聯網應用首位。如果再加上用手機打游戲、刷微博、逛電商的時間,日均4小時屏幕使用時間就算是“人間清醒”。

  為什麼人們刷手機停不下來?基於算法推薦技術的“投其所好”是一個重要原因。當算法將人類注意力拆解為可量化的商業指標,我們正經歷著比印刷術更劇烈的認知革命,許多人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在即時滿足中悄然改變,陷入愉悅性的信息“暴食症”。

  “信息‘暴食症’與大腦的獎賞機制有關。”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副院長、神經外科專家李學軍說,大腦最主要的獎賞機制是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主要由杏仁核、海馬體和其他中腦區域組成。當人們從瀏覽信息中獲得知識或情緒價值,大腦中的獎賞環路就會不斷被激活,在多巴胺的刺激下,不知不覺就陷入愉悅性的信息“暴食症”。

  人們放不下手機的另一個原因,是手機功能太強大了。

  今天的人們已經習慣於多屏切換、強“多巴胺刺激”的信息環境。“人類並不善於處理多任務並行的信息流,很容易過載。”徐俊說,大腦以並行和分布式的方式處理信息。不同腦區各司其職,通過神經網絡彼此通信。而前額葉皮質(PFC)在整合信息和決策中扮演執行控制的角色,特別是涉及注意力的專注或分散時,大腦前額葉皮質起關鍵作用。

  信息過載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和潛在風險是明確的。湖南省腦科醫院兒少心理科主任周亞男說,青少年因為信息“暴食”導致身心問題的情況越來越多。她接診的一名從小學開始沉迷短視頻的男孩,已表現出語言邏輯混亂、敘事能力薄弱等問題。

  “長期輸入碎片化、低質信息,影響了孩子構建完整思維框架的機會。”周亞男說,不少沉迷於手機的青少年兒童,當參與討論學業或人際關系時會表現出焦慮與抵觸,但對游戲和短視頻話題卻異常興奮,這種認知偏好差異暴露了其思維深度的匱乏。

  如何給大腦“減負”?

  “數字極簡”,作為數字時代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這種生活方式強調審慎地使用一切數字工具,讓使用者恢復對生活本身的掌控。

  比如,可以嘗試為期30天的“數字清理”過程。你不需要真的“戒掉”手機,但可以選擇真正需要的手機App,清理你的屏幕﹔定期不帶手機進行漫步,讓自己置於“不聽”“不讀”狀態﹔參與高質量的休閑活動,投入更多精力到現實人際關系中。

  多位專家認為,大腦“超載”的危害並非不可逆,通過科學管理“數字攝入”、重建健康生活習慣,大腦功能可恢復張弛有度的“彈性”。

  首先應設定數字行為邊界。比如,規定每天娛樂性上網的時間,限制單次使用時長、劃定“無屏幕時段”,逐步恢復面對面社交的習慣等。

  其次是替代性認知訓練。通過紙質書閱讀、邏輯思維游戲、體育運動等,重建大腦的持續思考能力。

  此外,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睡前1小時禁用電子設備,通過調整光照環境促進褪黑激素分泌,保障充足時間的高質量睡眠。

  專家提醒,目前關於信息過載對大腦影響的研究還比較簡單,醫學、腦科學、信息技術和社會學的交叉研究滯后於技術迭代的速度。關於信息技術的倫理問題,需要國家從法律和社會治理的層面以前瞻視角給予更多關注。

  (據新華社電  記者戴威、宋晨、俠克)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張恬恬、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