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震撼!中國那些“冷門”的世界遺產

2025年6月14日,是我國第九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設立這個特別的節日,旨在營造保護遺產的良好氛圍,增強全社會的遺產保護意識。截至目前,中國擁有59項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40項、自然遺產15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其中一些人們是非常熟悉的,但也有很多鮮為人知。今天,讓我們一起探尋那些“最神秘的世界遺產”。
最“drama”的自然遺產——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
地理位置:雲南省西北部山脈地區
遺產類型:自然遺產
入選時間:2003年
在四川、雲南和西藏三省(區)交界的區域,縱貫南北平行排列著許多山脈,山川相間,曾長期阻斷了東西橫向的交通往來,所以被人們稱為橫斷山脈。這裡的山脈和江河非常密集,自西向東依次有:
高黎貢山→怒江→怒山→瀾滄江→芒康山→金沙江→沙魯裡山→雅礱江→大雪山→大渡河→邛崍山→岷江→岷山
高山與峽谷相間排列,其中最緊湊的當屬最西端。
三江並流示意圖(來源:央視網視頻截圖)
怒江(薩爾溫江上游)、瀾滄江(湄公河上游)及金沙江(長江上游)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多千米,彼此之間互不干擾,各行其道:
怒江——瀾滄江:最短直線距離<19千米
瀾滄江——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千米
這共同構成了“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景觀,極具戲劇性。
三江並流保護區不僅是橫斷山脈地區資源和景觀的精華所在,也是中國唯一符合世界自然遺產全部4條標准的遺產地。
從空中俯瞰怒江大峽谷(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最“年長”的自然遺產——澄江化石遺址
地理位置:雲南省玉溪市澄江市境內
遺產類型:自然遺產
入選時間:2012年
在撫仙湖東北約5千米處的帽天山,地質學家於1984年在這裡發現了著名的澄江動物化石群,它保存著寒武紀早期(距今5.3億年)16種生物門類和諸多神秘的種群以及其他196個物種的化石。被稱為“20 世紀最令人驚奇的發現之一”,為地質學家研究寒武紀早期動物大爆發及這個時期的動物生理結構、生活習性、系統演化、生態環境提供了實物資料,是極為寶貴的地質遺跡。
地球歷史早期生物演化實例的三大奇跡
作為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杰出范例,澄江化石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中國沒有古生物化石自然遺產的空白。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的奇蝦化石(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攝)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的鳳嬌昆明魚化石(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攝)
最“隱匿”的文化遺產——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地理位置: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和吉林省集安市
遺產類型:文化遺產
入選時間:2004年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包括3座王城(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14座王陵及26座貴族墓葬。這些遺跡見証了高句麗王朝(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的輝煌,該王朝曾統治中國北部及朝鮮半島北部。
五女山城:作為高句麗早期都城,展現了其軍事防御與宮殿建筑的結合。
國內城:在遷都平壤后成為附屬都城,與丸都山城共同作為高句麗中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丸都山城:以其獨特的山地城市布局,體現了高句麗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高句麗墓葬群(圖片來源:新華網)
墓葬群:展示了高句麗人的藝術才華與審美情趣,墓內壁畫描繪了日常生活、體育、狩獵等場景,不僅是藝術杰作,也反映了高句麗社會的文化風貌。
然而,由於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地理位置偏遠,並不為大眾熟知。
申遺歷時最長的文化遺產——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
遺產類型:文化遺產
入選時間:2021年
宋元時期,福建泉州以刺桐樹聞名,所以在阿拉伯和西方文獻中被稱為“刺桐”,這座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城市,在公元10-14世紀崛起為全球海洋商貿的中心,是宋元中國與世界對話的窗口。如今,泉州還保存著大量考古遺跡,如行政建筑、具有重要商貿和防御意義的石碼頭、制瓷和冶鐵生產遺址等,見証了泉州當時繁榮的手工業和對外貿易。此外,一些古橋、寶塔和碑文等遺跡,也共同勾勒出泉州作為海洋商貿中心的生產、運輸和營銷網絡。
泉州德濟門遺址及周圍城市景觀(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泉州石獅市的石湖碼頭古渡口(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認為是申遺難度最大、歷時最長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這不僅需要深入挖掘和整理大量歷史資料,還要與其他國家的優秀遺產項目進行比拼,從2001年開始,直至2021年才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整個過程歷時20年之久。
作者:馬志飛,地質專業高級工程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