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產婦心理篩查不是“小題大做”

孕產期是女性生理和心理變化最為顯著的時期,也是心理健康問題高發期,孕產期的心理問題不但對女性自身、家庭產生影響,也會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在孕產期,抑郁症的患病率顯著上升,而孕產期心理篩查可以改變孕產婦對圍產期抑郁的認知,減少病恥感,更容易接受后續治療及干預。
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到產后的不同階段中,有哪些正常范圍內的、較為高發的、令孕產婦不適的生理變化,可能會與抑郁的軀體化症狀混淆?是否會造成識別困難或誤診?孕產婦提升哪些認識、獲取哪些知識會讓抑郁篩查更准確、高效?
多地已開展孕產婦心理健康篩查服務
國家衛生健康委將今年世界衛生日(4月7日)我國的宣傳主題定為“保障母嬰健康 呵護祖國未來”,旨在倡導加大努力保障母嬰健康,減少孕產婦和新生兒死亡,並優先關注婦女的長期健康與福祉。4月2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於開展“兒科和精神衛生服務年”行動(2025-2027年)的通知》,部署開展為期3年的專項行動,加強兒科、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切實提高服務可及性,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健康服務需求。
近年來,北京、湖南、江蘇、浙江、四川、廣東等省份的部分地區先后開展了孕產婦心理健康篩查服務,從孕婦建檔醫院到社區,廣泛鋪開。這一舉措成功發現並干預了多位有抑郁傾向或已經被抑郁症纏身的孕產婦。
但記者在一些社交媒體上發現,有部分孕產婦對這些測試產生了疑惑,例如:“可以理解心理測評,但我情緒正常,隻有這些生理症狀,這是正常的吧?可是如實填就會得出異常結果。”又或是:“誰都會有情緒波動吧?孕期反應就是會讓人焦躁,再要求轉診心理科,想想就更受不了。”
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執行的孕產婦心理測評頻率是4次,時間分別在孕早期(發現妊娠到13+6周),孕中期(14+0至27+6周),孕晚期(28+0周至分娩),產后(分娩后至42天)。孕期3次測評使用PHQ-9量表(9條目病人健康問卷抑郁量表),產后使用EPDS量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進行篩查。
北京婦幼保健院圍產保健科副主任醫師於瑩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PHQ-9量表基於《精神疾病的診斷和統計手冊》中抑郁症的核心症狀編制,將核心症狀轉化為9個可量化的問題,涵蓋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睡眠障礙、疲勞感、食欲變化、自卑感、注意力障礙、精神運動遲緩及自殺意念等維度。通過9個條目實現抑郁症狀的全面覆蓋,每個條目對應一個症狀維度,確保量表與臨床診斷的高度一致性。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於1987年開發,針對孕產婦生理、心理及社會角色轉變特點設計,涵蓋心境、樂趣喪失、自責、恐懼、失眠等10項核心症狀,體現產后抑郁的獨特性。
“這些是正常的嗎?”“有必要去看心理科嗎?”
今年3月,張涵懷孕36周時去做產檢,有一項是必須要做的孕婦心理測評,她在“入睡困難”“食欲不振”“行動緩慢”等幾則描述下勾選了“有幾天”,結果評分9分。醫生告訴她,這個結果意味著她在心理健康方面屬於高危人群,要轉診心理科。
張涵想,這應該是固定的流程,給她做測評的醫生決定不了她去或不去,於是就聽話去了心理科,“去了以后我很清楚地表達了,我感覺心理沒有什麼問題,偶爾會難受但總體積極平穩,不用再麻煩做其他干預,以及,這份量表的判斷標准是不是不太適用於我?”張涵回憶道。
“我是孕晚期了,身體負荷接近極限,激素水平一變化,吃飯、睡覺、行動就會受影響,我填的這些選項應該是大部分孕婦的正常狀態吧?”張涵提出疑問:“我還比較嚴謹地真實填寫,隻填了‘有幾天’,應該這部分分數很低吧,其他負面情緒的症狀我一個也沒有選,應該也不會給我累計算分,怎麼就高危了呢?”
張涵對關注孕產婦心理健康及對其篩查和干預表示十分理解,也認為這些非常重要。“但大家都要統一填寫這種量表,這量表是否具有普遍的准確性?是否需要比較詳細的填寫指導和講解呢?”
張涵后來詢問了轉診接受干預的朋友,朋友表示“還是要做一堆問卷,醫生會說一些開導的話,要家人注意情緒,好像也沒有什麼”。這也引起了張涵的思考:如果真的有抑郁,到底用什麼手段干預最有用呢?
謝敏2024年7月底懷孕,接受了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3次心理檢測,第一次她測出異常,隨后的兩次她會有意選擇“最健康的選項”來避免后續可能的轉診。
根據謝敏自己的記錄,2024年8月底,懷孕5周時,她會“每天不分時段持續地惡心,吐不出來,吃不下去”﹔2025年1月中旬,懷孕28周時,她稍微走幾步路肚子就會發緊發硬,心慌,喘不上氣,頻繁想小便,恥骨痛,“很難和朋友出去玩或自己一個人出門散心,憋得很難受,身心俱疲”。在這些症狀的折磨下,謝敏變得比平時更加厭惡噪音和持續太久的對話,更容易發脾氣。
但提到孕期心理檢測,謝敏卻說:“即使沒懷孕的正常人,誰平時還沒個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的時候?懷孕本來就難受,怎麼可能沒有情緒變化,怎麼可能睡得好呢?充滿元氣的孕婦好像隻會出現在影視劇和廣告裡。”她又補充道:“但我覺得這和抑郁又不是一回事。有多少人是違心做的篩查題?那是為了避免麻煩統統選的‘正常’,要是測出來有問題,又平添一份焦慮。”
謝敏在網上和其他孕媽交流,得知有的網友在孕檢心理測評時,桌面上會有一份標准答案,可以照著抄﹔還有的結果異常的,護士隻叮囑“多晒太陽”就可以“放過孕婦”了。
透視孕產期抑郁症機理
於瑩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日常工作經驗,對以上兩名孕婦的經歷進行了分析,列舉了一些孕婦及其家屬應當了解的、關於孕產期抑郁症的知識。
首先,生理因素方面,在孕期,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會大幅上升,而產后72小時內,這些激素又會急劇下降。劇烈的激素波動,就像身體裡刮起了一場“風暴”,很容易讓孕產婦的情緒變得不穩定,增加患抑郁症的風險。孕產期的各種軀體不適也會影響心情。比如早孕反應讓人難受,孕產期的恥骨聯合分離痛、宮縮痛等,還有睡眠被剝奪,這些都會通過神經機制放大負面情緒,讓孕產婦心裡更不好受。另外,如果孕產期出現妊娠合並症、並發症,像先兆流產、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或者胎位不正、胎兒生長受限、孕檢結果異常等,也會給孕產婦帶來心理壓力。
其次,心理因素方面,孕產期女性的認知模式可能會發生變化,出現一些認知偏差。比如災難化認知——把一些小問題想得特別嚴重﹔反事實思維——總是想“如果當初怎樣,現在就不會這樣”。另外,從職場女性到母親的角色轉換,以及身體因為懷孕生產發生的變化,比如體重增加等,都會讓女性對自己的認同產生動搖,就像內心的“基石”被撼動了,會增大心理壓力,誘發抑郁和焦慮情緒。同時,孕產期女性的情緒調節能力可能會下降,對負面情緒的耐受性也變低了。遇到不開心的事,可能很難像以前一樣快速調整好情緒,這就進一步加劇了心理困擾。
再次,家庭因素方面,夫妻孕期性需求可能發生變化,產后雙方爭奪育兒話語權,都可能引發夫妻情感疏離或沖突,影響產婦的心理健康。代際關系也可能給產婦帶來壓力,傳統育兒經驗和現代科學育兒觀念可能會有沖突,讓產婦感到無奈和疲憊。而且,有些長輩可能會用情感來“綁架”產婦,比如說“我當年怎樣怎樣都沒事”,這會讓產婦產生愧疚感,增加心理負擔。
最后,社會因素方面,生育可能會讓職場媽媽薪酬下降、晉升機會減少。同時,要兼顧工作和家庭也並非易事,這會給她們帶來巨大的壓力。盡管政府正在積極推動孕產期心理門診的建設,但目前公共服務資源仍存在一定的缺口,許多孕產婦仍難以獲得及時、專業的心理支持。而且,社會上對孕產期心理問題還存在污名化認知,很多人覺得孕產期情緒不好是“矯情”,這種觀念讓孕產婦不敢輕易尋求幫助,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心理壓力。
了解不良后果,提升認知水平
孕產婦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影響其自身的身心狀態,還可能對胎兒發育和新生兒健康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對女性自身而言,生理層面,可能加劇生理不適,增加流產、早產和子癇前期風險。例如,長期焦慮可能導致睡眠障礙、食欲不振,進而影響營養攝入和身體恢復。產后抑郁可能影響乳汁分泌,不利於產婦身體康復﹔心理層面,從孕婦到母親的角色轉換,可能引發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
孕婦的情緒狀態也會通過神經遞質和激素的變化影響胎兒的發育。長期緊張、焦慮的孕婦,體內皮質醇水平升高,可能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增加胎兒生長受限、早產等風險。到分娩時,產婦的心理狀態對分娩過程也有重要影響。過度恐懼、焦慮可能導致產程延長、難產及剖宮產率增加,對母嬰產生不利影響。
嬰兒出生后,母親的心理健康狀況會直接影響母嬰互動質量。抑郁的母親可能對嬰兒的信號回應不及時、不敏感,影響嬰兒的情感安全感和認知發展。例如,嬰兒的哭鬧可能得不到及時安撫,導致其形成不安全的依戀關系,孕產期母親的心理問題可能增加嬰兒日后出現行為和情緒問題的風險,母親在孕產期的抑郁症狀與嬰兒后期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焦慮,青春期暴力行為和人際溝通能力等問題相關。
開展孕產期心理保健工作非常重要
面對孕產期抑郁風險與潛在危害,於瑩表示理解部分孕產婦因病恥感或經濟壓力,傾向於將情緒困擾歸因於生理變化的做法。但她也指出,這種“生理化解釋”的背后,往往隱藏著真實的心理問題,具有明顯的臨床風險。
在傳統觀念影響下,一些孕產婦容易將心理問題與“矯情”“不稱職”等負面評價相聯系,進而產生強烈的病恥感﹔因擔心被評價“無法勝任母親角色”而隱瞞情緒問題,選擇用“激素波動”“孕期不適”等生理性解釋替代,陷入“自我合理化”陷阱,如將“持續哭泣”歸因為“孕激素導致情緒化”,將“育兒冷漠”解釋為“產后虛弱”等情況都曾出現。
此外,精神心理治療需長期投入,包括挂號費、藥費、心理咨詢費等。部分孕產婦因擔心增加家庭經濟負擔,拒絕轉診。還有孕產婦擔憂治療影響工作或育兒安排,如頻繁復診需請假、藥物可能影響哺乳等,導致其更傾向用生理原因掩蓋心理問題。於瑩舉例,某產婦因擔心藥影響哺乳,將“持續失眠與自傷念頭”歸因為“產后體虛”,直至出現自殺風險才被緊急轉入精神科干預。
於瑩強調,早孕反應、子宮增大導致的壓迫性疼痛等均可導致孕產婦的不適症狀,但由孕產婦或產科醫護人員進行識別比較困難,根據國內外的指南及專家共識,建議轉診至精神科或心理科進行進一步識別及干預。
孕產婦抑郁篩查出異常后,需要接受哪些種類的干預?
孕產婦抑郁篩查結果異常后,應根據嚴重程度採取分級干預。於瑩介紹,一般輕度至中度異常者建議前往心理科接受評估和支持,干預方式包括心理治療、健康教育、社會支持以及生活方式調整等﹔對於重度異常者,則需綜合考慮藥物治療和多學科協作干預,建議由精神科進行系統診治。
對於部分對篩查結果持質疑態度的孕產婦,尤其是感到“不像是生病”或“不願接受心理干預”的情況,往往反映出孕產婦本人及其家庭成員對孕產期心理問題的認識仍顯不足。“很多抑郁並不完全是因為事情本身,比如不舒服的身體、沖突的家庭關系或育兒壓力,而是源自孕產婦的思維模式和情緒調節能力發生了變化。”於瑩指出,“對於自覺情緒狀態良好、暫時不願接受轉診的孕產婦,我們尊重其個人意願。但仍建議定期關注情緒變化,如有持續困擾,應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開展孕產期心理保健工作非常重要。”於瑩表示,2016年國家22部門印發《關於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心理健康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要求加大孕產婦等重點人群干預力度,將孕產期抑郁症篩查納入常規孕檢和產后訪視流程中,鼓勵精神專科醫院、綜合醫院精神科與婦產科及婦幼保健院等醫療機構以聯合門診或遠程會診的形式,為孕產期婦女提供專業支持。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在2018年發布了《關於開展孕產期心理保健工作的通知》,2022年發布了《關於開展孕產期安心行動的通知》,要求加強孕產期心理保健工作,對孕產婦定期進行心理健康篩查,就是要實現早期識別孕產婦心理狀態,及時干預、治療或轉診,達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的目標。
(為保護患者隱私,張涵、謝敏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怡蒙 記者 齊征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5月03日 03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