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鋪就航天員回家路的“娘子軍”

2025年05月03日08:1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北京時間2025年4月30日下午,紅白傘花再次在空中綻放,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載著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3位航天員安全回家。

“很激動”“很自豪”“動力更足了、信心更強了”……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安全返回的背后,有一支由80后、90后姑娘組成的回收“娘子軍”,她們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508所神舟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研制團隊中的“主力隊員”,潛心守護航天員從太空返回的最后一段旅程。

“對生命負責”

“成功著陸!”

設計師包進進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飛控中心的監控屏幕,激動地說:“大傘給力,這顆心總算放下了。”

“測試數據正常!”發射場技術廠房裡,神舟飛船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三艙組合體矗立在中央,在這個“龐然大物”面前,不足百斤的包進進看起來更加瘦小。

每當回收著陸分系統產品測試進入發射前的關鍵階段,作為神舟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主任設計師的她,不僅要每天扑在測試現場,確認大量測試數據,還要利用測試間隙和休息時間趕寫各種報告材料,把產品的狀態和關鍵數據梳理清楚,復查到位。

“數據是判斷產品狀態的主要依據。”包進進告訴記者,“每個數據都是鮮活的,每個數據都不允許出差錯。”

“航天員把生命交到我們手上,我們就得對生命負責。”她說,“越是成熟的型號越要謹慎,別人干分系統總體的時候,一切都順利,不能壞在我身上。”

“把產品當成自己的孩子”

晾傘大廳裡,一頂紅白相間的傘衣高高地挂在中間,這是試驗飛行回來的“功勛傘”,穿著白大褂的設計師隋蓉正和檢驗、加工人員一起給降落傘做“體檢”。

“每一頂經過飛行試驗的降落傘都是寶貴的財富。”這句話她經常挂在嘴邊。

讀高中時,隋蓉在電視上看到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就在心裡埋下了航天報國的種子。讀大學時,她報考了相關專業,如今負責神舟十九號降落傘子系統研制工作。

每次飛船返回時,她心情都很激動,但更多的是緊張,對“載人航天就是人命關天”的體會也更加深刻。尤其在飛船馬上要啟動返回時,緊張的心情會達到高峰,但隨著飛船在下降過程中逐級開傘,每一環節都按照既定程序工作,心會慢慢變得踏實,等飛船成功返回落地后,緊張的感覺瞬間消失,剩下的是驕傲、自豪和自信。

“每一個設計師都把產品當成自己的孩子”,用這句話來形容初為人母的隋蓉再合適不過。

作為設計師,降落傘產品加工過程中,她一有時間就去加工中心確認產品狀態,與加工人員交流﹔驗收檢驗時,她和檢驗人員一起分析產品性能,事無巨細﹔包傘前,她一遍遍地清點產品配套,生怕有一絲疏漏……“設計師不只是坐在辦公室裡寫報告畫圖紙,還要懂工藝,懂加工。”她說。

“用心縫好每一針”

護航神舟十九號的主傘面積達1200平方米,由1900多塊傘衣拼接而成,全部展開后可以覆蓋3個籃球場,拉直長度近70米,能夠橫跨足球場,是世界上最大的環帆傘,更是護佑航天員返回地球的安全保障。

降落傘的加工,是神舟飛船研制過程中的關鍵一步。這一步由一群年輕睿智的姑娘完成,其中有這樣一位熱心腸的女匠——付春慧,她多次承接縫紉技術難度大的技術型工作,現已是降落傘加工的技術骨干,“用心縫好每一針”是她對自己的要求。

付春慧最早接觸航天是在上學的時候,大家討論神舟七號,她自己也聽得熱血沸騰,但當時沒想過會從事相關工作。畢業后來到508所,她從觀摩老師傅們制作的神舟大傘,到現在自己也能制作這麼大的傘了,感覺“很自豪”。

“我相信我們的團隊,我們的傘經過多道程序確保質量完好,我有信心。現在有點激動,航天員用我制作的傘安全回來了。”付春慧說。

沒有一種成功是不用付出的。“隻有勤學多問,才能擺脫‘師傅說一步、徒弟做一步’的被動工作狀態。”每次有新任務,在縫紉之前,付春慧總是先查閱設計圖紙和工藝文件,不懂的地方趕緊請教專家。

神舟飛船降落傘產品加工要求極高,怎樣在有限的空間裡保証1200平方米主傘所有尺寸一致是難點。付春慧在縫紉機上操作,一遍遍地嘗試不同的縫紉方法……最終,保証了96根徑向帶加工后的線跡鬆緊度一致,確保了每一根長度一致。

“因為成功,只能成功”

2003年看到神舟五號返回,想成為航天員的90后姑娘孫嘉璘機緣巧合成為降落傘設計師,負責神舟十九號降落傘設計。她創新地制作了降落傘包裝過程質量控制電子圖冊。

“還在加班?”“對照完這次包裝記錄照片就撤。”經常到晚上10點,孫嘉璘的辦公室還是燈火通明,時不時傳出鼠標鍵盤聲。她坐在電腦前,一個屏幕上是這次降落傘包裝過程記錄照片,另一個屏幕上是作為參照的降落傘包裝過程質量控制電子圖冊。

“看到神舟十九號成功返回,很激動,研制過程中,大家投入了很多心血,我隻想說成功沒有偶然。”她說。

“飛船返回的時候特別緊張,心裡一直祈禱著一定要順利,然后會想著現在是不是該彈蓋兒了,該脫減速傘了,該轉垂挂了,等所有的動作都執行完了,心裡才真的放鬆下來。”作為空投試驗和總裝負責人,張亞婧邊看直播邊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寬敞的試驗總裝廠房裡,陣陣轟鳴聲此起彼伏。在這裡經常能看到張亞婧手拿遙控器,聚精會神地操控著吊車,將幾噸重的空投試驗模型小心翼翼地起吊到預定位置。站在一旁的男同事一臉驚訝地說:“你還會開吊車,竟然開得如此熟練!”張亞婧回應:“這只是試驗人員的一項基本技能。”

張亞婧最常用來鞭策自己的一句話是:因為成功,只能成功。東風場戈壁茫茫,春風中迎來回家。作為回收著陸團隊中“娘子軍”的一員,她願意在最美的青春裡,綻放護航回家的傘花,在最好的歲月裡,演繹愛與奉獻的故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5月03日 01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