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土”巧解育苗難
2025年05月03日08:05 | 來源:光明日報

農諺說,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在吉林省鎮賚縣採訪時,記者聽說件稀罕事兒——育苗不用黑土,秧苗更“支棱”了。
“今年,我們用上了專家配比的‘科技土’!”在英台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張偉看著大棚裡歡實的秧苗,嘴角滿是笑意。
育苗的用土問題,一度是農民的煩心事。張偉細細介紹,鎮賚是東北蘇打鹽鹼地的集中分布區,黑土寶貴得很!前些年,每到育苗時節,大伙兒不是取土就是去買土,破壞了黑土地。加之,鄉親們自己配土全靠經驗,育苗好壞並不准成。
正說著,門口傳來汽車喇叭聲。“老弟,秧苗長得咋樣?”北方寒地水稻育苗基質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張禹帶著技術員熟門熟路地進了大棚。
張偉指著水稻育秧盤回答:“這出苗嘎嘎壯。開春以來,我們用了研究院的2000袋‘科技土’,根系密實、秧苗茂盛,大概五月中上旬就能下田插秧。”
“科技土?”面對記者的疑問,張禹打開了話匣子:“鎮賚縣是吉林水稻產量第一縣,秸稈產量大﹔又挨著內蒙古,牲畜糞便產量可觀。於是,我們就地取材,將秸稈、稻殼、畜禽糞便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發酵成富含腐殖質、微生物菌群和天然礦物質的新基質……”
“價格,農民能接受嗎?”“育苗成本反而更低了!”一旁的張偉掰著手指算起了賬,一袋“科技土”的價格18.5元,能育苗15盤,不需要農民買土、買肥、買酸、買藥,省去了晾晒、粉碎、攪拌的人工費用,每盤最少能節省0.3元。這還沒算超95%的育苗成活率。
據悉,今年鎮賚縣推廣各類新型基質4萬立方米,減少了黑土開採近6萬噸。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