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碳中和廣場”
揭秘綠色建筑背后的“黑科技”

千萬IP創科普,共筑科技強國夢。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協科普部與人民網聯合策劃推出“見証科技之路”主題報道,聚焦國家科技戰略政策、重要科技獎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等,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採訪調研,推出一批生動鮮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建設科技強國匯聚磅礡力量。
在國家首批智能建造試點城市雄安,一座“會呼吸”的綠色建筑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大家的目光,它就是雄安“碳中和廣場”。這座建筑不僅是中國在“碳中和”領域硬核技術的展示窗口,更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近日,記者走進雄安,探尋這個綠色建筑背后的“科技密碼”。
“會呼吸”的零碳建筑
雄安“碳中和廣場”坐落於容東CBD核心區,總建筑面積約3.6萬平方米,集辦公、展覽、多功能廳、郵局等多功能於一體。其建筑體塊錯動出挑,巧妙地與周邊景觀融為一體,宛如一個“生態園林”中的“綠色盒子”,能夠“吸入”陽光並“呼出”清潔電力。
作為雄安新區首個獲得國內零碳建筑認証與國際PHI被動房認証雙重頂級認証的建筑,“碳中和廣場”減碳成效顯著。據中電建河北雄安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夕玉介紹,項目預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19.87噸,相當於種植近18000棵成年樹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這不僅助力雄安碳減排目標的實現,還在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此外,“碳中和廣場”還將成為科普教育基地,提升公眾的“碳中和”認知,增強社會的綠色環保意識。
“碳中和廣場”效果圖。企業方供圖
“綠色建筑”背后的“黑科技”
雄安“碳中和廣場”作為3.6萬平方米單一體量的住建部零碳科技“示范工程”,融合了多項前沿技術。中電建河北雄安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張細荒進行了細致的解答,他指出,超低能耗建設系統為節能奠定了基礎,通過優化保溫隔熱和氣密性,從源頭降低了冷暖能耗。高效機房作為“動力心臟”,保障了能源在建筑內部的高效流轉。高效末端新風系統則實現了室內環境舒適與能源節約的雙贏。光儲柔電力系統集成可存儲光伏電力,並依據需求與環境智能管控電儲放,減少了對電網的依賴。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則如同“智慧大腦”,確保各技術在最佳狀態下運行,發揮最大的節能功效。立體綠色碳匯系統則通過綠色植被吸收二氧化碳,調節微氣候,降低碳排放,與其他技術互補,提升了生態效益。
“碳中和廣場”要實現建筑整體的零碳目標,“立體碳匯生態系統”至關重要。該系統依托生態體系“過濾”二氧化碳,變身天然的“空氣淨化器”。立體碳匯系統像多層綠色“碳捕捉網”,從不同高度通過植物的生理和物理作用,降低建筑物空調和供暖負荷,減少設備耗電,提高地表反射率,間接達到等效二氧化碳減碳作用,增加碳匯量,助力碳平衡,提升生態和生活品質。
綠“見”未來
近年來,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超低能耗建筑、高星級綠色建筑、零碳建筑等“綠色”建筑不斷涌現,建筑光伏、光儲直柔等“綠色”技術突飛猛進,“減碳”在中國建筑領域蔚然成風。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零碳專家、設計負責人趙穎強調,建筑業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來源,為達成國家“雙碳”目標,建筑行業需形成強烈的環保共識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加速技術融合。
“建設項目應著眼綠色建造理念,關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節能減排。在立項階段,全面評估項目對環境資源的影響﹔設計階段,調動被動式設計策略與數字化模擬技術,優化建筑布局、朝向與空間形態,提高採光通風利用效率﹔施工階段,向綠色施工技術與高效管理方法轉型,利用裝配式建筑工藝,重視資源循環再利用系統﹔運營階段,通過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統與設備運維管理平台,實時監測建筑能耗與設備運行狀態,及時優化調整,確保建筑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運營,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過程安全、品質保障的理想建設目標,為人類創造美好的綠色家園。”趙穎向記者介紹。
綠色低碳“建”未來、穩扎穩打“筑”一流,中國建筑行業正向“低能耗、低排放、碳達峰、碳中和”的明天闊步前行,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
審核:建筑領域高級工程師 張細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